第二十六章 寻求

    第二十六章 寻求 (第2/3页)

青们,更是一派沉睡的狼狈相:他们有的睡在相拼的小长条桌上,有的睡在相拼的隔条式椅子上,电灯很亮,几乎胳膊上、脸上都有伤。有的把被蹬到了地上,抱着光膀子、缩缩着身子,显然是冷了,也不去捡被盖上,睡得都那样香甜。肖书记一动手,郑风华和张队长也紧随着,一个一个给他们盖好被,又嘱咐郑风华,立即安排专人在几处巡逻,专门负责给蹬被的盖好,天凉了,容易感冒。

    黎明悄悄地爬上了窗棂,从窗玻璃上向室内浸散着亮光。他们踏着鼾声走出了又一栋教室。一宿,他们整整一宿没合眼。

    “风华,”肖书记站在教室门口不动了,“刚才张队长说的对,这场恶性武斗必须努力追查好责任,挖其根源,作为反面教材,认真总结它的深刻教训,保证在我们队,甚至要在全场剖析开展教育,决不允许再发生类似事情!”他接着又说,“不过,我觉得这件事情很复杂,责任的界线、责任的大小、责任承担者的分寸,都应该有理有据。现在,党中央提出拨乱反正,平反了一些冤假错案,我们要确保不再有冤假错的结论发生……”

    张队长和郑风华分别站在肖书记两侧,谁也没有吱声。

    郑风华明白,肖书记在处理人的问题上是非常慎重的。

    张队长在想,秃脑瓜子顶上的虱子,明摆着的,有什么复杂呢!

    “好吧,”肖书记说,“咱们到篮球架底下坐一坐,议一议这个问题。先拿出一个解决问题的思路和办法来。”

    他们围着篮球架底座上坐好,肖书记说:“咱们谈谈吧,老张,你先说说。”

    张队长极为严肃地说:“我建议成立调查组应该有领导参加,核实问题很重要,很明显的问题不承认也可以定性。如果像肖书记说的政治责任不好追查,那么具体责任决不能放过。我认为,对于具体主要责任者,起码要送地方进行劳动教养!”他的弦外之音是想处李晋以重罚而后快。这一点肖书记看得很清楚,郑风华心里也明白。

    “风华,”肖书记说,“说说你的意见。”

    郑风华瞧瞧肖书记:“我的意见是认真调查,妥善处理,吸取教训,以利团结。”

    知青中的思想斗争已明显反映到领导干部中,已明显不再像过去那样舆论一律。

    这一切,肖书记感触得入细入微,深深感到在这新旧交替的时代里思想领域里的混乱、复杂和矛盾的尖锐性。返城与扎根问题的争执,处理内部矛盾的分歧,学大寨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场的质疑……必须克服极“左”的思想,又不能偏“右”,才称得上一名不孚众望的基层党委书记。他反思自己,对李晋等恨不起来,对袁大炮爱不起来,正是选择适度过程中的一种痛苦,压制一方,宠捧一方,都有失于自己的原则。千条妙计,万个良方,还是要靠说“理”,以理服人,让他们,包括张队长都进入只有一条的真理轨道,只有一条的妥善处理方法,最终让他们自己反省自己,认识自己,检讨自己,卸下包袱,轻装前进,那才是作为党委书记的真本领……领导的“威”不是制服而是理服,大宿舍里那段怒气冲冲的训斥,不过是权宜之计。

    “老张,风华,你们说的都有些可取之处,”肖书记瞧瞧他俩,从兜里掏出小不点儿递上的那一沓子未散发出的传单说,“这是有人在王大愣当保管的仓库里偶然发现的,是在一个地方藏着,领东西的时候趁他没注意偷偷地拿了出来。散发出去的那一份矛头是对准袁大炮的,这份没散发出去的,矛头是对准李晋他们的,你们看……”说着把传单递了过去。

    他俩每人拿起一份,都瞪大了惊愕的眼睛。

    “张队长,”郑风华一目十行地扫完一遍,手捏搓着纸说,“这纸有可能是前几天咱们开会研究新年活动,提出多买些彩纸布置过道小彩旗时买的。看看报销的**,巧妙地验一验纸张多少,就有个大概了。”

    张队长点点头:“难道王大愣两头挑,坐山看虎斗?纸的问题我可以注意一下。”

    “今天,我先和你俩把问题说了,意思是把调查研究处理这场武斗,作为一条复杂线索掌握。”肖书记说,“所以我说,简单地认定谁是挑事者往往会出偏差,那么,也不能单凭举报人送来这一沓子传单,就一锤定音认定是王大愣干的。纸的问题是一个认定方法,倘如纸的现存数量和买的数量相符,也不能否定就不是王大愣干的。王大愣圆滑且世故,即使干了也会很周密,当然也不否认出现疏忽……总之,要重证据,重调查研究。还有,这点小线索暂且都要保密,不要说出去。”

    郑风华和张队长点点头。

    “这样吧,”肖书记瞧瞧他俩说,“吸收你俩的一些好见解,再加上我的一些意见,你们看这样处理好不好:一是由场部有关科室抽调干部组成一个小调查组,尽可能搞出武斗事件的缘由和过程,写成调查报告;二是对具体责任者除我宣布的那些经济处罚外,还要有适度的处理;三是调查和处理的目的是教育广大干部和知识青年;四是要认真了解分析群众对这件事的态度,处理这件事要起到调解群众情绪的作用,将两种不同意见的人都要归顺到‘理’上来,先从这里消灭隔阂,以保证有个稳定的局面。因此,我建议召开一个座谈会,让不同意见的人心平气和地谈谈心里话,根据群众的普遍思想倾向,我们给调查组制定出一个调查的指导思想和原则。”

    为了控制新的武斗和矛盾滋生,晚饭前,参加武斗的知青在哨声中起床后座谈会便在队部小会议室举行了。参加座谈会的人员除武斗中两派骨干外,还点了一些思想活跃的知青,并以队党支部名义发出告示,自愿参加者可以在四点钟进入会议室参加,并允许发言参与意见。

    还没到四点钟,正式参加座谈会的人正陆续走进小会议室,自愿参加座谈会的知青已经挤满了小会议室门口,只闪出一条能进小会议室的窄道,走廊里黑压压挤满了人,挨着小会议室的政工组、财务室、生产调度室挤满了人。当郑风华说了一句自愿参加座谈的可以进来时,潮水般人流一拥而入,占满座位以后靠两侧墙的过道和主席台对面墙过道处都挤满了人,直到再也不能再进时,门口还簇拥着一大堆,有的还索性跑到外边,让里边打开窗户,在外边旁听。人虽多但没有挤闹相撞的现象,是一种乱而有序的场面。

    人们大概都记得,自从知青进场以来,还没有一个座谈会能使大家积极性这么高。关心、或者是格外关心,每一个参加武斗,甚至没有参加的也深深关心这场武斗处理的结果,都想参与自己的意见。

    横条小长桌的主席台上,中间坐着肖书记,两边是郑风华和张队长。

    这么拥挤的会议室却静悄悄的,静得让人感到奇怪,静得谁动一下衣服的相互碰擦声、深呼吸声、地上挪脚声都听得清清楚楚,越能听清楚,越使会议的气氛凝结了一般。

    静,出奇的静。

    “知青同志们,”肖书记环视一下静谧的人群,声音平缓而严肃,“武斗过去了,大家沉睡一天也清醒了。这场武斗肯定要处理的,当然了,还要搞认真的调查。这之前先开个座谈会,就这次武斗的处理和有关问题,请大家发表意见,要求只有一点,就是说心里话,实实在在的心里话。大家看到了吧?”他抬头瞧一眼头顶上的小会标“心里话座谈会”,“希望大家能踊跃发言!”

    小会议室“嗡”的一声开始交头接耳、窃窃私语起来。多数人猜测,这场武斗的处理不会像王肃、王大愣那时候以办学习班的名义私设公堂关起来一批,但看肖书记那口气那神色也决不能轻易了之!这是一个很把握的“度”,其实,肖书记除做稳定工作外,也是在虚心听取群众意见,在寻求这个“度”。

    此刻,作为旁听自愿参加座谈会的薛文芹心情格外激动。公爹平反后老两口住进原王大愣大宅以后,她和钱光华虽还住在小茅草屋里,外边的世界、家庭的变化却深深感染了她,由“二劳改”家属一下子变成干部家属,这一点已使她兴奋不已。有时钱光华酣然入睡,她还翻来覆去。丁悦纯劝她假离婚返城,她思想斗争很激烈,征求钱光华的意见后,钱光华把决定权下放给了她。她看看公爹的大宅,看看自己的茅屋,有一次还特意自己散步走至高处,看了看这片生活了近十年的土地,看哪里都是感情滚烫一般,她决定不走了,留下在这里干一辈子。这意见和丁悦纯一说,丁悦纯挖苦说她让这小茅草屋给憋住了,她却说是从这小茅草屋想出去了。就像忽地一下子推开小茅草屋的小小窗扇,眼前是一片瓦蓝瓦蓝的浩瀚无边的天空,是一片波浪滔天的大海!她深深眷恋这个美好的家庭,也受肖书记报告中勾画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场的美好前景吸引。她向丁悦纯表示:我扎根留场,但不参与袁大炮他们写扎根书,也不喜欢让别人宣传自己,但并不反对返城,而且积极支持有理由返城的荒友们。用自己回击丁悦纯的话说,叫人各有志!据说,她的想法、观点已传散开去,并受到了肖书记在一个场合的赞扬,也受到一些知青的默默赞成。

    薛文芹成了知青们议论的新闻人物,却成了袁大炮、李晋这两伙分歧者谁也不热心的人物。

    “我说说心里话!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