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山花蜕变

    第2章 山花蜕变 (第2/3页)

纳,人生就是取经,历经九九八十一难才能取得真经,功德圆满。

    本不愿再回到老家,去拣拾起那些碎片,审视时间在它上面留下的印痕,再次重温那段旧梦,抑或一场噩梦。但母亲——杨彩霞,那个带他来到人世的人,也是最早让他失去亲情的人,他已无法在记忆里清晰的勾勒出她的面容,只有依稀的、点滴的记忆,像檐前的雨滴,吧嗒着,无法连接,掉在石板上,摔得粉身碎骨。

    省城东南部,大山深处,所有的城市和村庄依粉清江而立,尺水河从深山里绵延而出进入粉清江,尺水河两边就形成自然村落,村后就是结实厚重的大山,横亘千里万里,如同两只壮硕的臂膀,把村子揽在怀里。横跨尺水河入水口的百年石桥,成了周边村落进出的必经之路,乡政府旧址,供销社旧址至今依然还在桥头,斑驳的墙面上偶尔还能看见***语录,顺着河道往里走,两边高山的距离愈来愈近,像躺着相向拥抱的恋人,里面沿河或者半山腰散布着大小20多个村子。

    由于石桥特殊的先天条件和地理位置,桥头就自然自然而然地形成了个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河西是乡政府、供销社等事业单位,河东是中心小学、中学。约定俗成的单日逢集,山前山后、山里山外的都来赶集,买点衣服、布料、针头线脑,玩具、零食,吃的、喝的、玩的一应俱全。

    “贤哥”家就在桥头,口口相传的“川道”,这儿的人也被叫做“川里人”。杨彩霞,家就在尺水河源头,相对“贤哥”来说,就是“山里人”,住在半山腰,生活环境比较艰苦,在本来物质匮乏的年代,房前屋后,山上山下,都是庄稼,但靠天吃饭的庄稼可想而知,后来退耕还林、移民搬迁,才搬到桥头的新农村安置点。

    杨彩霞在山脚的小学上完,来到河西的初中求学,就一直住在学校的简易宿舍里,偌大的房子,就是由废弃的教室改造而成,凹凸不平的土墙,报纸糊着窗框的窗子,大通铺,住着10来个黑瘦的姑娘,脸上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