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4章 权臣评价

    第154章 权臣评价 (第3/3页)

于是,他招揽门客,专门著书作文,最后由他统一编撰,于是有了流传至今的《吕氏秋》。当然,该书不是吕不韦一人所写,但是,经过他的统筹,筛选,肯定是要符合他的思想的,所以,不妨把《吕氏秋》看作是吕不韦的思想的反映。该书包罗万象,融汇百家,决不是沽名钓誉。虽然秦王政不以为然,并没有按照上面所说的办理,一味崇尚法家。但是可以肯定是,秦王政肯定还是读过该书的,以秦王政的实干思想,只要能够帮他统一六国,他还是会理智地加以参考的。但是他为了消除吕不韦的影响,树立威,对外否定《吕氏秋》也是可能发生的。但是《吕氏秋》是一部流传下来的好书已经毫无疑问,就是现在,其中的一些观点仍然对我们有借鉴价值。

    五是吕不韦的攻关能力。他为了让异人当上太子,当上皇帝,达成自己从政的愿望,他奔走于赵国和秦国之间,游说于秦国的高层人士之间,游刃有余,最后不仅达成了他对异人的许诺,最终也实现了自己的政治抱负,实在是难能可贵。

    对于评价吕不韦最感艰难的地方,是由于吕不韦在是死后为一些莫须有的事迹所掩盖,关于吕不韦详细生平可考证的地方并不多。通常是以《史记》和《战国策》为准。《古文奇谈·略记》记载:有太史迁熟读《国策》,方有一部《史记》。以此来看,《战国策》当是研究吕不韦的第一手资料,至于《史记》和《战国策》两书记载有出入的地方,大概是司马迁经过考证认为要补充,或者是有不同说法姑且记之,留给后人看吧,至于《资治通鉴》也是综合两部书的说法,看来司马光也认为两人的记载各有千秋。

    吕不韦的生年不详,卒于公元前235年。秉承父业经商。等到吕不韦在赵国邯郸遇见异人时,应该是正直意气风发的时候,踌躇满志。在生意上已经小有成就,在当地具有一定名气,至少是在当地颇有声望。否则,异人虽然只是一个落难王孙,不得志,“车乘进用不饶,居处困不得意”,但总还是会摆摆架子。如果吕不韦只是一介平民,在当地没有一点影响,异人是不会见吕不韦、并相信他所说的话的,毕竟那个时代还是有等级观念的,特别是异人作为一个王孙,大可没有必要理会一些无名之辈。

    吕不韦一见异人就认为“奇货可居”,可见,吕不韦不仅对异人的况很了解,而且对整个秦国的局势也是有所了解的,这个从他游说秦国的上层人士所说的话可以看出。同时,也可以看出青年吕不韦具有相当的野心,否则平淡的一次一面,也不至于就认为奇货可居。只有在那个时候以前,吕不韦就已经不甘心做一个被人看不起的商人,一直在寻找机会改变这种局面,并且已经了解天下形势,才有可能发生他见异人的那种感觉。对于吕不韦见异人认为奇货可居,各种史书记载大都大同小异,没有什么不同之处。

    其实,吕不韦的确有着一个政治家的头脑,一看见异人,心里就已经有了一个谱。认为异人就是他弃商从政的切入点,发现自己利用异人不仅可以改换门庭,还可以赢得政治地位时,他开始了自己的计划。

    吕不韦此时的想法就证明了他非常明了当时秦国的形势。所以不论是他见异人还是到秦国去游说太子面前的红人时,他都处于主动地位。

    提示:如果觉得此文不错,请推荐给更多小伙伴吧!分享也是一种享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