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8章 春秋轶事

    第158章 春秋轶事 (第2/3页)

,就把这一时代起了个名“秋”,这个命名规则迅速在文人朋友圈中传播,得到其他文人的认可,“秋战国”这个表达时代的极具经典的名称就流传了下来。

    古有云:“积金以遗子孙,子孙未必能尽守”,所谓物极必反,这里说的是富不过三代,用在秋战国时代亦可,纵观秋战国,所谓霸主之国,往往强也不过三代。

    纵观秋战国,上至天子帝王,再到诸侯列国,难以迈过“强不过三代”这道坎。改天换地的周武王,建立周王国后,三代而后是周康王,虽史书中有成康之治,但实际上朝中掌握权力的是周公,召公等人。周天子四方征伐,消耗较大,其实已有衰落之相,再到周昭王时,竟然还有败亡于楚国的惨剧。诸侯列国,创业多艰,对子孙之教育更是较为疏忽,二代而后,大多为守成或享乐之主,似乎“强不过三代”成了一条更改不了的铁律。创业不易,守业更难!

    孟子也说过类似的话,君子之泽,五世而斩。也就是说的强不过三代,这在秋战国时代可谓比比皆是。齐桓公九合诸侯,尊王攘夷,《史记》载:“管仲死,而桓公不用管仲言,卒近用三子,三子专权。”齐桓公可谓是一世而衰,晚年昏庸,纵声色,导致国政为易牙、竖刁等所控,儿子争位,齐国霸业衰退,再难兴盛。

    《秋》记载:“五月癸丑,公会晋侯、齐侯、宋公、蔡侯、郑伯、卫子、莒子,盟于践土。”晋文公在城濮大败楚军,何等辉煌。当年齐桓公没有打败的楚国也被晋国打败了。但晋文公死后,晋国就缺乏强有力的君主,可以把那些建立功勋的卿大夫们完全掌控。四个公子的势力团队,各自为政,明争暗斗,最终公子驩团队胜出,也就是后来的晋襄公。晋襄公本较为宽厚仁慈,继位前没有经历过大流浪、大战争,继位后的主要任务就是垂拱而治,即延续霸主的权威与地位。其执政时间不长,五六年后即驾鹤西去,他的儿子晋灵公继位,这位君主为赵氏所弑杀,彻底断送晋国伟业,晋国权力为晋国卿大夫赵氏所掠夺,所谓鸠占鹊巢,晋国霸业可谓是三代而亡。

    楚庄王饮马黄河,问鼎周王室,楚国真正进入中原地域,正是楚庄王时代得以实现,而晋楚之间的百年征战,亦自楚庄王时代渐频繁,楚国霸业中兴,就连孔子也对其评价为“贤哉楚王!”在中原人的普世观点中,楚庄王被如此认可,即可见楚国之盛。但在楚庄王死后,楚共王年幼即位,权臣子重把持朝政,政局陷入动,楚国历史上最大的叛臣巫臣出逃,直接导致楚才晋用事件的发生,也促成了晋吴联盟。楚国国力呈现直线下滑,而晋国悼公在位,这位年少有为的晋国君主,会盟诸侯,牵制楚国,吴国与楚国之间征战不休,楚国北进中原的野心被完全击碎,楚国二世而衰。

    强不过三代似乎就是宿命轮回,在秋战国数百年君王史中反复演绎,宋襄公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