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十三章 建设(三)

    正文 第十三章 建设(三) (第3/3页)

来,讲道理,我们如何在这蒙古人、土匪、流寇横行的地方立足。记住了,在镇北堡,我们说了算,不满意的人可以走,流民遍地都是,不怕招不到人。天君,你明白了吗?”刘仁玉怕马天君多想,干脆又劝导一遍。

    马天君考虑了一下,觉得刘仁玉说的很有道理,于是点点头,说道:“大人说的对,我真是书读的太多,成了酸儒了。我这就去办事。”

    “嗯,记住,你的话是不容置疑的,谁不服气,就叫谁收拾铺盖卷儿走人,咱们镇北堡不收没规矩的人。”刘仁玉给马天君打气道。

    “我记住了。”马天君说完,就走了。

    “德胜。”

    “在。”

    “马秀才到底是江南的书生,办事儿仁弱了些,帮衬着点儿。”

    “是。”

    “你去吧。”

    “是。”

    经过这点儿小插曲,分田地的事儿再无波澜,流民百姓都老老实实地按照自个儿的条件挑选土地,然后领地契,划分田界。

    明朝末年,田地减产,固然有气候寒冷,连年干旱的原因,但更主要的还是苛捐杂税太多,缙绅豪族占着地,不交税,平民百姓占的地少,却把缙绅豪族该交的税也交了,这种劫贫济富的官府统治下。普通百姓种地就等于慢性自杀,所以百姓纷纷逃荒,粮食才减产严重的。

    所以,陕北干旱少雨不是问题,可以深挖水井,修缮引水沟渠即可。一般而言,明末的地方政府才没有兴趣修缮河渠,可刘仁玉毕竟是要做大事的人,他当然要派人做这些吃力不讨好的事儿。

    做这种事儿,自然又是李乘风的矿工司出马。这年头,陕北的地下水水位太深,挖个井都跟搞石油勘探一样,没个15米,别想见着水。

    等到水井挖好了,水渠疏浚好了,已然是阳春三月,不过北国的大地依然寒风料峭,气温极低。照这个情况,把麦苗种下去也会被冻死。

    这种情况下,刘仁玉便命令专门造一大房,房子墙壁具为夹层,其底部以石炭起火供暖,暖气充入夹层之中,使大房子成为温室。在温室里,刘仁玉叫流民中的匠人做出四至五层木床,木床上覆之以沃土,土中栽种春小麦,屋顶使用柴或者牛粪生火制造光照,昼夜不息,以此方法育种。等到天气转暖的时候,就可以把麦苗移到田中种植。

    解决了麦苗的问题,百姓开始用数十家合用一牛的方式翻耕土地,焚烧荒草获得草木灰肥田。在没有化肥的年代里,人畜的粪便那都是纯天然无公害的有机肥啊。

    为了最大限度的集中使用粪肥,刘仁玉发布《关于人畜粪便集中处理的专项文件》,文件中规定,凡镇北堡所辖人畜,其粪便必须留在堡内集中使用,为此特修建大型公共厕所5座,人无论大、小便均需入公厕中解出。

    夜间不方便的时候,人之大小便需解在马桶中,每日早上由民政局派出环卫工收集。凡在堡中随地大小便者,一经发现仗20,凡马桶中粪尿未入环卫工之木桶者,户主仗20。

    此文件一经发布,百姓纷纷感慨,刘人大管天管地,连拉屎放屁都要管。不过大伙儿又觉得刘仁玉虽然规矩严,但是自个儿家的小日子却是越过越好了,至少刘大人提供免费的麦苗,现在的口粮也是刘大人免费提供的,这样的官府放眼整个大明,恐怕独此一份儿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