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君臣勋贵

    14.君臣勋贵 (第2/3页)

层的权力。由于朱元璋是放牛娃出身,对地主阶级和官僚阶级极端仇视,所以早期的臣权就是小姐的身子丫鬟的命,专干脏活累活。随着皇帝们越来越懒,司礼监走进权力中枢,与内阁互相制衡,大家相安无事,和平发育了近百年。到了张居正时代,臣权达到顶峰。有马屁精称赞他为明朝的丞相,人家却骄傲的说:“吾非相,乃摄也”,意思是说丞相算了屁,我是摄政。

    当然,张居正乃一代名相,一条鞭法名垂千古。本人也是他的推崇者,潜心研究时发现他的一个重要的疏漏。由于他的势力过大,很多人都站出来反对,他对于这些反对人一视同仁:全部卷铺盖滚蛋,这其中也有他的心学同门。他死后,四分五裂的臣权开始结党,比较著名的有东林党、楚党、浙党、齐党,还有“九千岁”麾下的阉党。这些党派在明朝末年争斗不休,一直到南明灭亡。

    勋权指的是武将集团,开国之初极盛一时,比如朱元璋封的几个公爵都是武将(韩国公李善长虽不是统兵的将领,但属于作战参谋和后勤部长)。朱棣靖难后大肆封赏,也只有武将能够获得公爵。土木堡以后,武将全军覆没,集体退居二线。各个将领不但受文臣的节制,还要接受太监的监督,完全失去了军队的指挥权,这也是萨尔浒失利的重要原因。

    所谓枪杆子里面出政权,真理都在大炮的射程内。左战要想中兴明朝,就必须提升武将的地位,恢复他们的指挥权,所以他才将孙承宗、熊廷弼这样的军事将领安排到关键位置上,又发布求贤诏破格提拔年轻将领,勋权开始得到有针对性的扶持。当然,随着军机处的设立,武将的任命和军队的调动都由左战直接负责,间接的加强了君权。

    贵是指皇族和有爵位的人。朱元璋在做皇帝之前,先后从事了放牛、乞丐、和尚的工作,是在社会底层挣扎着活过来的。为了不让自己的后代受苦,他制定了详细的俸禄制度。凡是他的血脉,满十岁就可以领取工资,死了还有一笔高昂的补贴,这是西方从摇篮到坟墓的福利制度的前身。

    最初封在各地的王爷只有二十六人,领工资的皇族也不过数百。到了万历末年,这个数字达到惊人的九万,成为朝廷财政的最大负担。(明末朱元璋的子孙虽然有数百万,但多出了五服,所以不要以为他的后代都可以领钱。不过李自成却对他们一视同仁,所到之处皇族寸草不生,最终这种世亲世禄制度成为了明朝末年最大的悲剧。)

    建国之初,明朝有六位公爵,二十八位侯爵,其他不计其数。朱元璋本着“金樽共汝饮,白刃不相绕”的公正态度,执政期间干掉了不少,靖难后朱棣又铲除了一批,有爵位的人数并不多。经过数百年的演变,很多贵族已经家道中落,目前比较出名的有英国公张惟贤、成国公朱纯臣、郑国公常延龄,以及远在云南的沐国公沐启元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