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徐达兵临大都城 顺帝夜半上都行

    第一章 徐达兵临大都城 顺帝夜半上都行 (第2/3页)

漆黑一片的窗外,心里焦虑不安。他预感今天夜里也许会发生什么想不到的大事。

    “哐哐哐——哐哐哐——”

    四更时分,在半醒半睡之间,他听到有人敲门。

    一咕噜翻起身,提起压在床边的刀,躲到门后,他悄声问道:“谁?什么事?”

    “平章爷,是我,铁木华。”

    原来是他买通的内宫暗线。

    脱欢打开门,铁木华上气不接下气的说:“平章爷,三更时分,至正帝带着太子等百十号人,出建德门,北向上都去了。”

    “什么?真的?”

    “确实如此!”

    “现在追还来得及?”

    “至正帝人多,走的不会太快,一个时辰也就五六十里路,不出意外,能追的上。”

    “好好好!你辛苦了。”脱欢摸出随身所带的二两银子,打发铁木华回去,然后急忙唤醒熟睡的妻儿老小,还有几个亲信部下,好在前面早做了准备,大家也不敢大声说话,急急忙忙收拾好各自所带物品,轻轻开门,走到后院,牵出早已备好的马匹,悄悄地来到建德门。

    没有皇帝谕旨,门卫不肯放行,

    脱欢说是奉旨随至正帝前往上都的。

    守卫不相信,好在守门的一个百户认得脱欢,这才开门放行,这时,不知不觉间又过了一个多时辰,天也麻麻发亮了。

    就这样,脱欢带着妻子马氏,小妾,三个儿子:十多岁的长子阿失笃、七八岁的次子巩卜世杰、刚刚学会走路的妾生子把只罕及部下家眷数十人一溜烟向北飞奔而去。

    原来脱欢是元皇室后裔,是成吉思汗第六子阔烈坚的四世孙,元世祖忽必烈的侄重孙,曾封为安定王。先后担任过参知政事、平章政事和左丞等职务。

    脱欢即恨权贵专权,也反对至正帝迷恋密宗不思进取的做法。看到元朝江河日下,日落西山,国之将亡,深感忧虑。他唯一的希望就是作为成吉思汗的后人,作为大元的臣子,在国破家亡的危难时刻,誓死与皇帝同患难,共生死。这次决定追随至正帝,就是为了尽臣子的最后一份力。

    脱欢一行原以为,快马加鞭,就能在天黑之前赶上至正帝,没想赶到天黑也没见至正帝等人的影子。一路打问,也没人见到或者听到至正帝的消息。脱欢一伙万分沮丧,加上孩子们年幼,人困马乏,也就逐渐放满了脚步。

    再说至正帝半夜溜走,主力护驾北去,这绝大“号外”迅速传遍了大都城,全城留守将士闻此新闻,谁还有誓死守城的信心?于是,全城立马混乱,淮王帖木儿不花这位老“监国”刹那间无国可监了。

    八月二日庚午,徐达等挥师进军元都,至齐化门,将士填壕登城而入。

    大都城共有十一个城门,历来由元军中的“怯薛”轮番守卫的。“怯薛”是元帝的护卫之士,绝大多数是贵族、功臣之后,其职位是世袭的。守大都城门的“怯薛”叫做“八刺哈赤”。但此时的“怯薛”军已经跟随元顺帝出走了,守城的仅剩下一些老弱病残的羸兵而已。守门将领面对手下的这些士卒叹息道:“国事至此,我们也只能与此门同存亡了。”

    其实这些士卒也没有几个真想打仗,他们不是躲就是逃了。明军不费吹灰之力,迅速占领城门。没有像样的抵抗,更没有预想中的激烈巷战,早就准备投降者且不必说,就连大元朝的铁杆忠臣们也放弃了抵抗

    反观大明军,官兵上下一心,气势如虎。身先士卒的徐达亲自登上齐化门城楼,活捉了正在“监国”的大元宗室淮王帖木儿不花及太尉、中书左丞相庆童、平章迭必失朴、赛不、右丞相张康伯、御史中丞满川等人。当场询问这些战俘的态度:归降免死,并且给予出路,立新功者还可以得到新政权的信任重用。要说这几位也着实令人佩服:面对屠刀临头,却个个视死如归,宁可掉脑袋也要坚决效忠大元皇室!徐达劝解无效,只得下令:那就砍了吧!就连曾在端明殿慷慨激昂的宦官伯颜不花也表现的像个“爷们儿”,毫不犹豫自尽于宫内。

    但是,真正的皇家宗室就没有这种勇气了。明军捕获了宣府、镇南、威顺等诸王子六人。王子们态度温顺,享受到了徐达的格外优待:仅仅没收了玉印两颗、成宗玉玺一枚,查封了大元公物、府库图籍等,徐达派兵守住了故宫殿门,元朝所有宫人妃嫔等,皆得到了严密保护,严令士卒们不得侵犯施暴。

    为了彻底肃清元政权留在大都的零星残余,使大都民心迅速得到安定,徐达张榜公示:“凡元朝大小诸臣,皆令送告身于官,署民籍中,违者有罚。”

    相反,许多元廷任职的汉人官吏却信不过自己的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