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五章 刺史密信

最新网址:m.kudushu.org
    第五十五章 刺史密信 (第1/3页)

    天气越来越冷,临沅城外的官道上少有行人。

    恢复之后的姜歌与姜守军带着亲卫四处巡查,流民的安置基本妥当,分发了房舍和田地,一应过冬物资也都挨家挨户送到。

    姜歌站在城墙上俯瞰着整座临沅城,当初成群结队的流民在父亲的治理下基本上已经得到解决,武陵地广人稀却多山,按照姜守军的说法,这一年里整个武陵郡接纳了流民二十余万人,分别安置在了各郡县山区与平原的交界地带。新盖房舍,基本的农田分发,加上靠山而居,日子基本上可以安稳度过。

    只不过年轻力壮的流民除了少部分留在武陵,一部分扩充了军备,一部分充当工匠,剩余的基本上都是老弱妇女,留下来的男丁也多有残疾。这个冬天至关重要,能安然度过,开春之后就会好很多。

    能够这么快解决如此庞大的流民安居,多亏了举族迁来的洪家、卓家、林家。洪家和林家世代传承的工造之术在这场流民安置时期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能赶在寒冬来临之前让所有人都住进遮风挡雨的房舍,当真是日夜不停的忙碌了大半年时间。

    而卓家世代采药行医也极好的控制住了流民聚集产生的病疫,三个家族接近三万人每日都在为流民东奔西走,姜守军主持的治安又非常稳定。在这乱世,武陵这片土地,多了喜气洋洋,少了许多悲痛和惨剧。

    反过来和那些丢下妻儿寡母参加流民军的青壮相比,武陵郡这边仿若世外桃源一般。虽然紧靠武陵的衡阳召陵都被流民军占领,也少有窥探武陵的事情发生,不知道多少流民军的家人在武陵安稳下来,稍有良知的人都是感激整个武陵的包容和尽心尽力。

    姜家不留余力的帮助流民在荆州也颇得民心,无论是武陵本地的局面,还是在流民军控制范围内的大多数人,打心里都是敬佩武陵姜家的所作所为。

    反倒是当初流民帅王三和其子王迁的做法让人嗤之以鼻,也因为有这对摸不清头脑的二货父子做了出头羊,杜弢才明白武陵郡的实力和底蕴非同一般。想要吞掉武陵这块肥肉,自己手下的这些衣不遮体的散兵游勇,哪怕去个十万也照样会被杀的丢盔弃甲,完全会是单方面的屠杀。

    好在武陵姜家顾全大局,没有杀了王迁泄愤,收了王三的赎金就放了回去。因此王三在流民军里也抬不起头,被杜弢狠狠的骂了一番,并且将其收归长沙,衡阳郡由施培应总领一应事务。武陵曾经赠送过不少物资,早已摆明了态度,又有施培应剧中作为缓冲。因此武陵紧靠的衡阳边界如今也是平静安稳。

    后来流民军攻占的召陵郡也由杜弢族弟杜瑞掌控,因此武陵和流民军现在十分微妙,互不侵犯,但也彼此防守,各个路口关卡都严密设防,通行不易。

    姜歌拢拢袖口问道:“既然如今和流民军相持不下互不干扰,咱们做好防范措施即可,至于武陵之外我们也没那个实力和精力去管。但是官军那边为什么就如此放任自流,让其坐大。如今荆州流民军已然成势,大半的底盘都占了去,听说广州更是百越横行,比荆州还要乱。上面的人难道就不怕手里握着的两淮也被逐渐侵蚀?”

    姜守军学着姜歌笼着袖口看着城内安定繁华的街景道:“其实不管流民军还是广州百越在我们武陵看来都只是虾兵蟹将,在两淮那些士族看来更是泥腿子抱团,新朝那边更是不在乎,因为匪患可以有效的蚕食两淮士族的力量,让其疲于应对,从而减轻朝政中的压力。”

    姜歌有些愤恨的道:“整个国家都已经这样了,江北辽阔的土地都被分割开来,汉人十不存一,江南这边还不精励图治,早日恢复民生和国力,如现在这般偏居一隅还想着贪图享乐,继续下去怕是要.......重蹈覆辙。”

    姜守军做了个禁声的动作道:“少主明白就好,不可对外宣扬,此乃大势所趋,咱们只能尽力而为,让颠沛流离的流民不至于饿死荒野。咱们就对得起良心,对得起列祖列宗传承下来的教化,行善积德量力而行即可。天下大势如何,咱们也操不了那份心思。”

    城头上聊了许久的两人感觉到寒风渐盛正准备下城区回府,突然一阵马蹄声远远的从官道上传来,姜歌定眼望去,只见三骑飞奔而来,为首的身披黑色裘皮,身后两人身穿皮甲披着厚绒斗篷,瞧上去是哪家的公子带着家将回城。城中大小世家不少,姜歌基本上都不认识,自然也不感兴趣知道是谁。与姜守军一道先后下了城墙坐上马车打道回府。

    只是马车没走两步姜歌就听见城门口有熟悉的声音在喊着自己的名字,只是一时还想不起是谁,姜歌结交的子弟不多,心中也是纳闷儿,于是叫停了车夫走下马车,看着瑟瑟发抖牵着马屁跑向自己的年轻公子,姜歌不由的心中一暖,哈哈大笑的走上去取下身上的貂皮披风给裹了上去,拉着来人冰冷的手迅速上了的马车,吩咐车夫快点回府。

    姜府后宅,姜歌的厢房里,两大盆通红的炭火摆在房间

    中间,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最新网址:m.kudushu.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