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五十八章 进山

    第一百五十八章 进山 (第3/3页)

天一天的接触,我已经知道了她是一个面冷心热的人,她嘴上说着自己没义务继续给我们引路,我估计这些话只是托词,她和小劼作为守山人,肯定也有对应的规矩限制他们,真实情况很可能是守山人的规矩限制他们继续前进,而非她口中的怕麻烦。

    真心道过谢后,焦娇他们驱车返回,我们则按照焦娇指示的方向继续前行,到达山脚下以后,就没有能过车的路了,只有一条羊肠小道弯弯曲曲的通往山上。

    没有别的方法,我们只能弃车步行,好在清轩观所在的这座山不是什么贫瘠的荒山,而是一座富饶的青山,一路上树木成荫,花草茂盛,虫鸣鸟叫,清脆悦耳,走起来倒也不寂寞。

    走了约有四分之一,一座高大的牌楼出现在了我们面前,牌楼很宽,中间高,两边低,正中间的门牌上刻着清轩两个古写的大篆,两边的柱子上各自刻着一道字幅,左边刻的是,“清静无为,能得人间大道”,右边刻的是,“轩然霞举,不受凡尘苦扰”。

    我在心中默念了几遍,道教修炼大致可以分为两条路子,一为入世,就是要融入普通人中间,感受他人的喜怒哀乐,然后拿来印证自己,从而跳出,二为出世,讲究的是在人烟罕见之地清修,尽量避免受到俗世的干扰,无独有偶,佛教也有类似的理念。

    有个小故事,讲的是一位年轻的僧人,聪慧过人,他在领悟佛法的过程中遇到了瓶颈,难以堪破佛法的真谛,实在想不通之后,他去问他的师傅,师傅告诉他,佛法的真谛,在于放下自己的执念,徒弟问如何放下,师傅说,你未曾拿起,又何谈放下?年轻僧人想了很久,于是决定下山,他的其他师兄弟看到后,问他下山去做什么,年轻僧人回答说,去拿起一些要放下的东西,他的师兄弟嗤笑道,既然要放下,又何须去拿起?

    在这个故事里,年轻僧人的师兄弟,就是一个出世的理念,而他的师傅,则刚好相反,故事的最后,是年轻僧人入世后得悟大乘,他的师兄弟则一生都困在了小乘境界。

    我们不难看出,佛家推崇入世,但清轩观这两句字幅里,却是满满的出世理念,清轩观选择避世清修,究竟是对还是错,恐怕没人说得清楚,但有一件事却很明白,那就是身为前任掌门的老雷没有安于现状,他只身入世,应该是为了找寻另一条适合清轩观修行的道路,也正是因为如此,我们才得以相识。

    老雷临终之际为什么选择了把清轩观托付给我,我一直都不明白,直到眼下看到这两句字幅,我才隐隐明白了一些,老雷游历红尘,穷尽了一生之力,也没能找到另一条适合清轩观的道路,这其中固然有入世和出世各有利弊的原因,但更重要的,则是他自幼受清轩观教导,早已形成了固化的思维模式,难以跳出,既然圈子里面的人跳不出去,那索性把选择权直接交给圈子外面的人,古诗云,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我,就是老雷选中的山外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