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二章 大明边军现状

    第二十二章 大明边军现状 (第2/3页)

无力反抗。原因有很多。最重要的两个。一是皇帝站在文官那儿。仁宗皇帝以来,大明皇帝与文官的亲近远超过了勋贵。从某种意义了。在与仁宗皇帝争位的时候,有不少勋贵站在汉王那边。即便这些人已经被清理了。皇室依然觉得大学士们才值得亲近。

    张辅能有今天。也与他亲近文臣有关系。

    二是勋贵内部也青黄不接。

    大明开国以来,勋贵可以分为开国功臣与靖难功臣。而今靖难功臣都死的差不多了。接替他们的都远远不及。

    而今重用的武将,大部分都不如永乐之时。

    而文臣经过了开国时的休养生息,而今三杨之后,的确有一批能办事的大臣。王骥是其中之一,于谦也是其中之一。

    朱祁镇明白其中关节,继续问道:“吕整杀降之事,到底有没有?”

    马顺听了朱祁镇的话,神情微微有些迟疑。朱祁镇见状,说道:“难道有些事情不能让朕知道吗?”

    马顺一听,几乎冷汗直流,说道:“微臣不敢,锦衣卫乃陛下耳目,不敢有丝毫隐瞒陛下,吕整的确有冒功之举,但说要杀降,却有些过分了。”

    “哦。”朱祁镇说道:“此话怎讲?”

    马顺说道:“陛下是知道臣,臣跟随过太宗皇帝去过漠北,对边塞形式,还是了解的。我军与鞑子之间,从洪武年间到而今,战火连绵不断,在边塞之上,早已形成习惯了,每到秋季,就会派出小队骑兵出关烧秋。将草原烧掉,一来是为绝鞑子粮草,二来是为防止鞑子突然袭击。”

    “所以边关内外,实为世仇。”

    “虽然也有不法之徒,越过边墙与鞑子贸易,但大多数时候,见了鞑子,还是要先杀而后快。”

    “不论男女。”

    朱祁镇说道:“是大同是这样,还是九边都是这样。”

    “绝大部分边关都是这样。”马顺说道。

    朱祁镇说道:“那招降?太宗皇帝与父皇都招降了不少蒙古人,这十几个蒙古人未必不是投降?”

    马顺说道:“人数太少了。”

    “太宗皇帝虽然屡次晓谕蒙古,但是招降的都是蒙古上层,少有蒙古百姓。”马顺说道:“为了装声势,蒙古贵族投降,决计不会这么的人。”

    “你的意思是吕整是清白的。”朱祁镇说道。

    马顺说道:“臣不敢为吕整担保,不过以臣之见,这十几人鞑子,又有女子,或许是鞑子熬不住青黄不接,带着家小老投降的。”

    “但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