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永生型

    第三章:永生型 (第2/3页)

种特性更为有趣。

    上高中时,语文老师曾经出过一个作文题目叫“假如只剩三天生命”。那时候绝大数人都在说如何珍惜生命,而留给郑芮印象最深的一位同学,却是论了800字的如何在三天之中体验各种自杀方式——因为按照题设,这三天之内并不会死。

    这个想法简直太妙了,可惜那只是一个虚构的作文题目(而且一般人也不会想拿后半辈子换只有三天的自杀体验时间)。可是她现在能够假死复活,就意味着可以真正意义上地进行濒死体验的实验了。

    当然,这属于人体实验的范畴,需要报备、过伦理审核等等,而且应该在正规的无菌正压实验室里完成。但郑芮知道,如果等到了学校申报审批一系列程序走完之后,这个实验项目就属于别人了,肯定不可能让她自己安排。而且说真的,现在学校还在不在都不一定了。将近六十年的筒子楼都凭空消失了,再按照规章流程办事儿肯定不行。

    因此,她觉得如果明天还没有来救援,可以自己先试试——反正“预实验”嘛。

    ——

    于是这“预实验”就“预”了四天。

    最后的这次割颈动脉失血致死还算颇有成效,NDE(Near Death Experience)的感觉还真是不错,甚至都有点儿让人上瘾了。

    可是直到现在都没有救援来,这让郑芮觉得是不是全世界都把她忘了。然而她可是“永生型”啊,没有对她的这一获得性特殊能力进行系统的研究,这真是全人类的损失。

    不过,郑芮又想到,或许她不是唯一的永生型。而且既然有“类型”这一项,那么除了永生型之外,肯定还有别的型。不管发生了什么,现代社会的结构决定了,只要关键资源并非唯一的,掌握各种其他资源的大佬们总能比普通人快一步做出成果。说不定现在那些学界大佬都已经把永生型和其他别的各种型研究了个遍,而她还在这儿自娱自乐地写着两句破实验记录。

    唉,这么一想也是有点儿伤心。但科学研究就是这样的,难免会遇到撞课题的情况,但每个人的研究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