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章 走不通的路

    第十二章 走不通的路 (第2/3页)

为?”

    帝洛将双臂负在身后,道:“审判者与大帝之间的道路,已经被切断,可成帝依然是万族最大的意愿。然而上天怜悯世人,末法时代迟迟不显,对此不知夫子有何见解?”

    “听闻小友也是学富五车。今日老朽便考考小友。小友可还记得‘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出自哪里吗?”孔子此刻也不回答,自顾自道。

    “鲁迅的《朝花夕拾》。”帝洛哪里会浪费时间去回忆书的名字,便随口答道。

    我他妈!孔家主只觉得胸口一蒙,一口老血差点喷出来。就连养气功夫极好的孔子也是想大骂一句,孺子不可教也,朽木不可雕也!

    “咳咳,小友的功夫不到家啊,回去之后应该好好看看我们儒家的经典。今日给小友讲讲何为锻天命吧。”孔子此刻是想大骂晦气,若不是顾及到那位的谋划,早就想撸起袖子给他来一套鞭挞三十,逐出别院的套餐了。

    “锻天命......” 帝洛也是才回想到几日前,琢磨过的锻天命。

    封圣一脉的天命境高手都可以锻天命,但锻天命的过程不同,结果不同,最后也有高下之分。

    如果说神游境界走的是《大学》之路,那锻天命便是源自《中庸》。

    《中庸》开篇便是“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 这一句是《中庸》全篇总纲,历代封圣一脉都有不同的理解。

    《中庸》中的“天命”并非是一个名词,而是一个短语,是上天所命的意思,字面上的意义是上天所给予人的事物叫做本性,但这句话不能从字面上理解说是上天赐给了人本性。

    正确的理解是,人的本性是自然形成的。

    在儒家的观念中,上天、昊天、上苍、造物主、天帝等等并非是人格化的存在,并非是有上天这个人或神,而是为了方便理解和描述所以用这个词语。

    天,便是包括万界的物质、万界的运行规律、万界的力量等等一系列之和的整体。

    封圣一脉最为看重本性,历代圣人多有论述。

    锻天命则是指锤炼人的本性,只有坚守自己的本性,才能铸就圣道根基进而破境为圣。

    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和平天下这八条目,其实都涉及到锤炼本性,用孔家主的话来说就是培养自强不息的品质。甚至可以说,这是先贤们探索出来的一条锻天命的捷径。

    人自然形成的本性是纯粹的,但人无法直接感知,因为本性是无形的,封圣一脉的传人只有通过不断地修行,才能逐渐感悟本性。

    在封圣一脉中,有关“知”与“行”的讨论很多,对于“知”或“行”本身的理解也不同,不过帝洛最支持的不是知行合一,也不是主流的知先行后,而是行先知后。

    从天的角度来看,知行合一或知先行后都没问题,但从人的角度来看,行先知后当是正理。人非生而知之,既然人有所不知,必然要求知,而求知,便是行。

    从人的角度来看,知行合一是不存在的,只有圣贤才能做到知行合一。 人,只能先行才能后知。 至于如何行,则极为重要,从格物到平天下的八条目,便是一种针对锻天命的“行”。

    随着帝洛逐渐的回忆,身上也逐渐涌现出封圣一脉特有的浩然正气,配合上孔子的口含天宪,竟有一种开悟的感觉!

    此刻的孔子也是面色缓和起来,随着对帝洛的了解,他也越发相信起了那位的谋划是认真可行的。

    “小友在诸天万界号称洛皇,更是时空法则所认可的唯一审判者,在这个大帝不出的年代说你是万界第一人其实并不为过。”孔子也是适时打断帝洛的体悟,开口道。

    “小友可曾体悟过自己的本性?可曾想过你为何而战?可曾为生你养你的帝族奉献过什么?可曾为帝族世世代代守护的传承源地守护过什么吗?”孔子轻叹一声,遥望虚空,道:“洛皇一生纵横时间长河,未逢敌手,杀敌无数,后更是镇压时间长河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