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资料大全·三国官职体系

    三国资料大全·三国官职体系 (第2/3页)

    杂号将军之一。朱治曾任此职。

    抚边将军:

    杂号将军之一。陆逊曾任此职。

    辅国将军:

    杂号将军之一。陆逊曾任此职。

    绥南将军:

    杂号将军之一。全琮曾任此职。

    横江将军:

    杂号将军之一。鲁肃曾任此职。

    别部司马:

    军中司马,因领一营故称为别部司马。其所率兵士数目各随时宜,不固定。

    牙门将军(牙门将):

    赵云、魏延曾任牙门将军,位比杂号将军略低。曹丕于黄初年间也置牙门将,冠服与杂号将军同。后世以牙将为低级军官。

    偏将军:

    低级将军名号,高于裨将军。

    裨将军:

    最低一级将军名号。

    门下督、帐下督:

    蜀国将帅手下直属部队的低级将领。

    地方(兼幕府)官职:

    刺史:

    汉朝因秦制,为“郡县制度”,并无州这一级行政级别。汉武帝时才开始设“刺史”一职,考量一州官员情况,但并非是该州的最高行政官员(秩六百石,仅仅是低级官员。当时县令的俸禄是千石)。原为丞相史,驾车巡查全州,以六条察问郡县,考量各地官员业绩,年终回京师上报,朝廷以此作为各地方官员升贬的依据,故全称为“刺某州史”。后来刺史的官职渐大,在各州也设“刺史治”作为办公地(相当于省会),而不需要四处走动了,但与各太守之间,仍然没有直接的行政隶属关系。

    州牧:

    东汉末年,为**黄巾起义,汉天子听从刘焉建议,改刺史为州牧,真正掌管一州的军政大权,成为地方的最高军政长官,州也因此真正成为了郡之上一级的行政单位。三国时,不再有州牧之职,而常以都督兼任刺史之职,并加将军之号,为地方最高军政长官,权力极大。

    司隶校尉:

    掌纠察京师百官及其京畿各郡,相当于州刺史。三国时,司隶校尉所辖区域(相当于直辖市)改称为司州。

    太守:

    郡级最高长官,亦称郡守。

    国相:

    侯国是和郡平级的地方行政级别,国相位同太守。比如曹操曾任济南相,鲍信曾任济北相。

    都尉(郡尉):

    属国是和郡平级的地方行政级别,位于边境。都尉的职权略同于太守,由于位于边境,故往往由武官担任,品秩略低于太守。

    京兆尹:

    主京都(相当于首都市长)。

    令:

    万户以上的大县长官,比如曹操曾任顿丘令。

    长:

    中小县的长官,如徐盛曾任柴桑长。

    长史:

    在地方上位同郡丞,在幕府中为公府最高佐官。

    留府长史:

    丞相府中长史有两个,征战时一个随军出征,一个留在府中处理日常政务。留在府中的称为留府长史,权力极大。曹操征孙权时,徐弈任曹操的留府长史;诸葛亮屯汉中时,以杨仪随军,而以张裔留守丞相府。

    东曹:

    丞相幕府官员,主“二千石长吏迁除及军吏”(《后汉书》),权力极大。曹操任丞相时,就以崔琰、毛介为东曹,并典选举。诸葛亮任丞相时,以蒋琬为东曹。

    西曹:

    丞相幕府官员,主“府吏署用”。由于职能与东曹相近(当时东汉官员都出于相府),故曹操省西曹而保留东曹。

    别驾从事(别驾):

    刺史和司隶校尉的高级佐官之一,刺史巡查一州,别乘传车从行,故名别驾。汉魏时,总理一州政务,权力极重,当时论者称其“居刺史之半”。

    都官从事:

    司隶校尉的高级佐官之一,主察举百官犯法者。

    功曹从事:

    司隶校尉的高级佐官之一,主人事选拔考核。

    簿曹从事:

    刺史和司隶校尉的高级佐官之一,主钱粮簿书。

    兵曹从事:

    刺史和司隶校尉的高级佐官之一,主兵事。

    治中从事:

    刺史的高级佐官之一,主众曹文书,居中治事,故名治中。

    典学从事:

    蜀在益州设典学从事,总领一州之学政。

    劝学从事:

    蜀在益州设劝学从事,为州之学官,地位略次于典学从事。

    郡丞:

    太守助手。

    主簿:

    在地方上是太守助手,以典领文书,办理事务。在幕府中是重要幕僚,参与机要,总理府事。

    主记:

    太守属官。

    记室:

    幕府、太守属官。

    参军:

    蒋琬曾任诸葛亮参军。

    从事祭酒:

    三国蜀置,为州牧的属官。从事之长,称为祭酒。

    军祭酒:

    即军师祭酒(避司马师讳),郭嘉曾任此职。

    师友祭酒:

    汉制,郡守延揽郡内人材,养于府中,专事谋议,称为散吏,其地位或相当于掾、史,地位最高者尊称为祭酒。

    椽:

    州郡及幕府的高级属官,各曹的负责人。

    从事:

    州郡属官及幕府官员的称谓。

    书佐:

    从事助手。

    从事中郎:

    汉魏时,三公及将军府均设从事中郎,职参谋议,位在长史、司马下。

    列侯:

    原秦**功爵的最高一级,原名“彻侯”,后避汉武帝刘彻讳,改为列侯,又叫“通侯”。列侯有食邑(即封地),根据食邑大小,列侯又分为县侯、乡侯、亭侯。

    县侯:

    最高级别的侯爵,如袁绍被封为邺侯。食邑过万户者又俗称万户侯。

    乡侯:

    乡是县下一级的行政单位,如张飞被封为西乡侯。

    亭侯:

    亭是乡下一级行政单位,刘邦曾任过亭长。亭侯是以一亭或数亭为食邑,如关羽为汉寿亭侯(汉寿为亭名)。

    东汉异性不封王,最大只能是侯,一级公士,二上造,三簪袅,四不更,五大夫,六官大夫,七公大夫,八公乘,九五大夫,十左庶长,十一右庶长,十二左更,十三中更,十四右更,十五少上造,十六*大上造,十七驷车庶长,十八大庶长,十九关内侯,二十列侯。列侯以一县为食邑,并得以自置吏于封地;关内侯有食邑、封户,但只能衣租食税而已,不能自置官吏;大庶长以下十八等,只有岁俸。

    关于军制

    东汉的皇帝是最高军事统帅,通过两大中央军事领导机构控制全军。这两大机构是:由郎中令、卫尉、中尉等组成的中央警卫机构;由大将军、太尉、将军、将、尉等组成的国防军事机构。

    一;京畿驻军:(东汉形式上沿袭西汉南北军制度,但已无南军之称呼,光禄勋(郎中令改称)统辖七署朗官,卫尉统领各宫卫士。)

    1;光禄勋属下部队有三支(侍从护卫皇帝,警卫省殿门户,又备皇帝顾问和差遣):

    a;虎贲中郎将所统虎贲郎1500人,无常员,多至千人,皆父死子代;

    b;羽林中郎将所统羽林郎128人,无常员,时有增减。其兵源,光武时以征伐之士劳苦者为之,后多从汉阳、陇西、安定、北地、上郡、西河六郡良家子弟中选补;

    c;羽林左、右监所统羽林左骑800人、羽林右骑900人,其兵员一般从北军五营中选拔,待遇低于虎贲郎和羽林郎。

    2;卫尉(宿卫殿外宫门和巡逻警备宫内,保卫皇帝、皇后、太后、太子所后宫殿及中央宫府安全。)

    南宫卫士令统员吏95人,卫士537人;

    北军卫士令统员吏72人,卫士471人;

    左都候统员吏28人,卫士383人;

    右都候统员吏22人,卫士416人;

    七宫门司马下属约700人。共2700左右,

    东汉卫士多来自洛阳附近的固始、鮦阳、公安、细阳四县所谓农野谨钝之人,而非西汉时由地方郡国兵番上。卫士役期满后,东汉皇帝也如西汉皇帝一样,亲临赐宴,问候疾苦。

    3;北军分作两部:

    a;执金吾(中尉):属下缇骑(骑兵)200人,持戟(步卒)520人,任务是警卫宫城之外,洛阳城门以内,月三绕行宫外。缇骑多为富家子弟,持戟多出身寒门,均非征发而来,系招募编成。负责京师,维持治安;天子出巡,则随行护驾,侍从左右。

    b;五营(对外征战的主力常备军):由五校尉分统,北军中侯监管五校及其营地,总兵力4000余人,其中

    屯骑校尉之下员吏128人,领士700人;

    越骑校尉之下员吏127人,领士700人;

    步兵校尉之下员吏73人,领士700人;

    长水校尉之下员吏157人,乌桓胡骑736人;

    射声校尉之下员吏129人,领士700人。

    其兵士最初系由刘秀的元从改编而成,父死子继。安帝时,因国用不足采纳群臣建议,凡吏人入钱谷者,可据数额得力关内侯以至五营士。这样,北军中又增加了大量商贾惰游子弟,他们大都是雒阳人。

    4;城门屯兵。这也可以算是北军的沿袭。主官是城门校尉,多以外戚、近臣充任。专门负责洛阳城门的守卫工作,总领洛阳十二城门司马,十二城门每一城门设一城门司马、一城门候,把守城门,领兵数百不等。

    5;东汉末年,为了与掌握了北军的外戚集团对抗,宦官们又整出了一个西园八校,这是后话。

    二、内郡营兵

    1、雍营和长安营:二者沿着渭河下游的谷地形成一条连续的防线。

    雍营;即扶风都尉部,驻地雍(今凤翔县),于汉安帝永初二年(108年)初置,并设立右扶风都尉,领导和指挥所属部队。部队的主要任务是守卫三辅地区和西汉诸帝的陵园,并作为都城洛阳西部的屏障,以应付西部诸羌和西域各国的军事威胁。

    长安营为京兆虎牙都尉所统,故有虎牙营之称。驻地在渭河南岸的长安。主要任务是守备长安,并和雍营共同作为京都洛阳的西部屏障,以防凉州各羌族部落生乱和西域各国的叛离东侵。例如,汉安帝元初三年(116年)右扶风都尉仲光、京兆虎牙都尉耿溥曾率兵同反叛的先零羌战于奚城。又如永初三年(109年)大将军邓骘征种羌于冀县,元初二年(115年)征西校尉任尚与先零羌战于平襄、中平六年(189年)左将军皇甫嵩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