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末和三国时历任官职爵位人员(续四)

    汉末和三国时历任官职爵位人员(续四) (第3/3页)

等人和杨奉等人的交战中被杀。《后汉书卷九》:“十一月庚午,李傕、郭汜等追乘舆,战于东涧,王师败绩,杀光禄勋邓泉、廷尉士孙瑞、廷尉宣播、大长秋苗祀、步兵校尉魏桀、侍中朱展、射声校尉沮俊。”李傕、郭汜为祸朝廷之时,京中形势动荡不安,官吏任免无常,关于这段时间的史料也多有遗失。

    邓泉之后,一九八年,桓典为光禄勋,二零一年,桓典于光禄勋任上去世。

    郗虑为光禄勋。郗虑于二零八年(建安十三年)八月二十四日被献帝(实际曹操)任命为御史大夫。同年九月左右,曹操以蒯越为光禄勋,二一四年,蒯越病逝。

    光禄勋下属:

    1.光禄勋丞:一人,光禄勋官属,官秩比一千石,为光禄勋的副官。《后汉书·百官志二》:“丞一人,比千石。”

    2.五官中郎将:一人,官秩比两千石,掌五官署的郎官。五官署的郎官简称为五官郎。

    首先,何为郎官?按《说文解字》(中国古代第一部字典,东汉许慎所著):“廊:《汉书》通用郎。”郎官的郎代表宫殿的走廊,即宫廷卫士站岗的地方,所以郎官指代守卫宫廷之官。《后汉书卷七》:“郎官谓三中郎将下之属官也。”实际上郎官不仅指三中郎将(五官中郎将、左中郎将、右中郎将)手下的属官,郎官是议郎(皇帝的顾问官)、尚书郎(尚书台的属官,初上任者称尚书郎,在尚书台满三年者称侍郎)、中郎(高级卫士,地位高于郎中、侍郎)、侍郎(中级卫士,地位高于郎中,次于中郎)、郎中(守卫宫殿的卫士)的统称。郎官之中,除议郎、尚书郎外,其他郎官都要负责守卫宫殿、出充车骑(皇帝在外则为皇帝驾车,或骑马随侍于皇帝左右)。另,尚书台的郎官文属(名义上属于)少府,不从属于光禄勋。

    其次,三署。三署是五官署、左署、右署的合称。宫廷中的卫士除虎贲、羽林外,其他都属三署。而三署郎之中,年龄在五十以上的属五官署,其他郎官则分属左右署。《汉官旧仪》:“三署谓五官署也,左、右署也,各置中郎将以司之。郡国举孝廉以补三署郎,年五十以上属五官,其次分在左、右署。”

    最后,五官郎又分五官中郎、五官侍郎、五官郎中,皆无定员;五官中郎官秩比六百石,五官侍郎官秩比四百石,五官郎中官秩比三百石。由官秩可见,中郎地位高于侍郎,侍郎高于郎中。《后汉书·百官志二》:“五官中郎,比六百石。本注曰:无员。五官侍郎,比四百石。本注曰:无员。五官郎中,比三百石。本注曰:无员。凡郎官皆主更直执戟,宿卫诸殿门,出充车骑。唯议郎不在直中。”

    另,三署郎虽然名义上是宫廷卫士,但其实并非军职,其取士的途径也是通过郡国的举孝廉(孝廉即孝子廉吏)。而士大夫也将担任郎官作为登上仕途的捷径,其本身并没有什么军功和武艺,也不用出外作战。汉朝京城之中只有南北军才可算是真正地军队。

    一八九年左右,陈纪担任五官中郎将。陈纪是魏国名臣陈群的父亲。

    二零一年左右,牛亶为五官中郎将。

    二一一年正月,献帝(实际曹操)以曹丕为五官中郎将、副丞相。《三国志·魏书二》:“建安十六年,(曹丕)为五官中郎将、副丞相。”《资治通鉴六十五卷》:“春,正月,以曹操世子丕为五官中郎将,置官属,为丞相副。”通鉴和三国志的记载并不相同,通鉴的意思更倾向于曹丕以五官中郎将的身份作为丞相的副手,而非真有副丞相一职。我更赞同通鉴的说法。首先,秦汉有左右丞相,而从未有过副丞相;其次,御史大夫更接近于副丞相一职,而当时御史大夫另有他人(郗虑)。因此,通鉴的说法更为可信。身为丞相之副的五官中郎将曹丕地位已大大超过了光禄勋,并且曹丕还设置了官署,所以曹丕的五官中郎将已经不同于汉制的五官中郎将。

    曹丕任五官中郎将时,其手下官署属员有:长史(职能和官秩同于丞相府官署,见上文,下同)凉茂、邴原、吴质(可能为曹操的丞相长史,也可能为曹丕的五官中郎将长史);文学(掾)徐干、应玚、刘廙、苏林、夏侯尚;司马赵戬;门下贼曹(门下五吏之一,职能类似门下督,见上文)卢毓、郭淮;功曹(功曹本为郡守或县令的主要佐吏,其职能类似相府的西曹,见上文)常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