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回〗

    〖二回〗 (第2/3页)

    那会儿火山王杨衮就与匡圣大师多有往来,老哥儿俩一辈子的交情。到后来太祖赵匡胤灭了南唐,杨衮在火塘山贺寿喜宴之上大笑而故。大师也正在老王的身旁,亲手为老山王正衣冠,诵经超度。而后大和尚等老千岁的葬礼办完,回到五台山上,静坐到了十二月也圆寂归天了。之后继任十寺都监的是大师的弟子智聪大和尚,没过多久太祖皇爷三下河东,反间计逼得令公退兵五台山上。那会儿智聪长老已经得了太子德昭的恳求,也赞同老主爷的为人,更加看好大宋的国运,甘心就做了太祖爷的托儿了。一面想着法儿地劝令公解甲归宋,可令公性格倔强,即使是河东国家都灭了,刘继元也弃城出降,他还是不肯归降。智聪长老和太祖皇爷、太子德昭都生怕令公膝下这几个孩子在阵前有什么损伤,假如说令公认死理儿,下了我的五台山菩萨顶,到太行山和晋王赵匡义、太子德昭翻脸死战,真是怕刀剑无眼,伤着里边儿谁。哪一位公子丧命或者是重伤残废喽,杨继业这辈子就再也不可能归宋了,打这儿起杨家将就是大宋朝的死敌了。为了这个,老和尚撒了个谎——五台山人人传说智聪长老会相面,长老就说你这七个儿子里,除了你的六儿子杨景之外,都得拜在我这五台山清凉胜境中出家为僧,得改换俗名,跳出三界,才能够保全了性命!否则,令公我可告诉你啊,你这六个儿子真是难逃血光之灾哇!那为什么不说六郎呢?别看当时的六郎才十八岁,可是做事沉着稳重,知书达礼。长老也有意地和六郎多聊了几句,哎,这一对话,就知道这孩子能看破时局,也有心要劝说父亲归宋,扶保明主。再者说,总不能叫令公自己一个儿子都不跟着下山去吧?哎,就说你的六郎君日后福运绵长,不用老衲我操心,可这六个儿子你得给我留下来。过去曾经有这么一出。

    当时令公对老方丈的话还是将信将疑,爱子之心人人相同,也知道自己孤军下山去打宋军,难免落得个兵败身亡,真就打算吩咐自己这几个儿子在五台山出家为僧,拜智聪长老为师。可是孩子们谁都不干哪!谁能在这个节骨眼儿上剃度出家呀?杨家兄弟哪一个是怕死的?全都跑下山来跟着一起到了太行山金顶决胜寨,拜师这件事也就不了了之了。后来太行山下德昭太子三次拜见相约三事,令公金刀挑带归了大宋。智聪长老进京朝贺,提醒太祖皇爷当初自己领旨诓骗杨继业的这件事——圣上您可别忘了,我按您的意思可是说出来了这句话,告诉令公说这几个儿子只要是不变俗名,可是不久要有血光之灾。这句谎话我是替您说的,您可得给圆回来!后来杨继业举家进京,一住进无佞府,一登上天波楼,全都知道老主爷的心意了。令公和太君深受感动,领着儿子们上金殿请罪,就借着这个机会,老主刷下圣旨:打今天起,你杨继业就不叫杨继业了,单名杨业!什么意思?继业?您继的什么业呀?皆因为河东刘王曾赐姓杨继业为刘继业,和他的几个儿子刘继恩、刘继元、刘继文结拜为金兰之好。出于避讳,自杨令公归宋之日起,书面上可就不写杨继业了,而是写为杨业。令公跪倒谢恩,太祖说别忙,我再赐给你杨家一块匾额。有人拿过来手卷,太祖挥笔就写“平定广辉德昭嗣顺”,群臣一同山呼万岁,庆贺升平盛世。这八个字呢,里边就暗含着太祖皇爷当时的心愿,自杨令公归宋,天下一统还差最南边儿的两广了,因此叫“平定广惠”。临下笔的时候,太祖一琢磨,惠字不合适,就给改写为“辉”了——这样儿一写,我的心意也是群臣猜出来的,不是我直接说出来的。第二条,也就是眼下太祖皇爷最担心的,太子德昭能不能顺利地嗣位?因为自己多年在外用兵打仗,尤其是下南唐一困好几年,京城政务全都是宰相赵普和自己的二弟赵匡义打理。不久前赵普刚被排挤出京,等到自己下河东回来以后才发现,太子早就被二弟架空了。太祖皇爷借口自己被呼延赞一鞭打伤,命二弟代自己御驾亲征去灭河东、取太原,也是想趁机支走二弟,自己好重整国政,给太子换上能够帮扶的贤臣。可说什么也没想到,呼延赞做了先锋以后,连下河东数州,很快就围困太原城了。后来为了恩收杨继业,不得已太祖老主自己再抱病出京,到太行山前举锤招降。等到再回京,肉龙头二番迸发,陈抟老祖进京为他调治,太祖就知道自己的日子不会太多了。因此金殿上写下天波楼的匾额,这八个字就是你八子的新名儿,从今天起改换原名儿为延平、延定、延广、延辉、延德、延昭、延嗣,加上回京路上新收的义子延顺。这一换名儿,杨令公算是踏实了,而且多多少少对这位智聪长老有些崇敬之情——这换名之说可是让人预言说对啦!

    所以这回二上五台山,令公一合计,与旧友智聪大和尚也十几年没见啦!专门前来拜访。如今智聪大师已经不再任五台山全山总领的僧正住持了,新任全山住持的乃是广慧大师。二帝来五台山游玩,接驾就由广慧大和尚来主持了,皇上要去这儿瞧瞧那儿看看的,自有不少人陪同。智聪长老难能得闲,便在自己的兴国寺中招待令公父子。哎?父子都按次序落座,老和尚就瞧出来了,来了七个儿子,里边儿少了一个。令公就把这一回出兵夺关,七郎连立战功,后来怕在阵前再有闪失,自己逐他回京的事一说。哦……老禅师点点头,“令公,还记得当年老衲我跟您提起过的事吗?”“哦?杨业我蒙大师垂训多矣,但不知今日大师提示,是哪一桩哇?”“呵呵呵,令公啊,您这是贵人多忘事。十几年前,我曾经跟您提起,您这几位公子,需留在老衲山林之中避入方外,才能躲开俗世间的争斗,也才能躲开是非祸害!如今十几年已然过去啦,您这会儿以为如何呀?”令公对智聪长老的见识自然是佩服,为什么呢?当初老和尚也说啦,你这几个儿子里唯有六郎君福运绵长。可不是吗?七个儿子里,只有六郎福气最大,走马撞见二帝被擒在铜台,迷迷糊糊杀敌救驾不说,还得着了郡主的珍珠衫。现在是当朝郡马,有养老宫的贺太后护着,八王也拿他当自己的亲妹夫。“哎呀,老禅师啊,您当年说的可是都应验啦!那阵儿您给我留下来四句偈语,是您说的:‘立名无佞,建业天波,辛勤劳苦,李陵荣枯。’果不其然,到在东京城金水河畔天波门里,老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