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篇 鲁莽
作家篇 鲁莽 (第2/3页)
了笑,感同身受地点了点头,“那还真是一件很头疼的事情啊。”
“那么,我就说一说我的看法吧!”文一凡坐直了身子,“在您发来的图片中,我也差不多对于现场有了些许了解,那么……”
“首先,大多数模仿犯都有着相似的经历,他们大部分人身处社会最底层,家庭情况较差,在工作或生活中都遭遇了挫折,抛开个人的精神与心理疾病的特例外,这是一个大前提,”将一块方糖放入冒着热气的苦咖啡中,文一凡轻轻地转动着勺柄,“因此,心理上的扭曲是他们的相同点,他们或者有着厌世抑郁的情绪,或者因身体上的痛苦而产生报复社会的念头。一个报道、传说、故事、或电影,就是他们将犯罪从脑海带入现实的催化剂。”
“犯罪学家杰弗里•罗斯的说法:‘当下发生的事情具有暗示的力量。对于有某种挫折感或者是想要算什么账的人来说,当他们听说别的地方发生了什么事,这会让他们变得大胆’,这就是模仿犯形成的关键因素,即外界信息的接触,这也是一个大前提。”
“其次,便是模仿法则,这里我们只讨论两种,其一是距离法则,人与人的距离愈近,模仿性愈强;其二便是自上至下法则,低劣者模仿优越者,农民模仿贵族,农村模仿城市,这便是常见的出现于模仿犯罪模仿法则。”
“首先,距离法则的前提便是,‘云乡杀人魔’是模仿犯身边的某个人,且模仿犯知道他的事情,又或者是二者有过交集,才会有模范作案的可能,但是这个假设概率很小,嗯,小到可以无视的地步,原因是在我的模拟中,‘云乡杀人魔’并不是如此高调之人。”
“我们重点讨论第二种情况,自上至下模拟,”轻轻地吹了吹咖啡,文一凡又一次抿了一口,苦涩的问道涌入口中,这一次味道刚刚好,“这一类的模拟,虽说也需要模仿犯认识被模仿者,可是这个认识包括的含义,就大有不同了。”
“这一种认识是可以变成任何形式的,极端情况下甚至只需要看一眼被模仿者的杰作,就可以在某种意义上认识被模仿者,因此,这种情况的可能性,很大。”
“因此,我给你的建议是,模仿犯符合以下特征:有着基础的接受信息的能力,但是未受到过良好的教育,有着不快乐的童年经历或者近期受到严重的打击,可能是这一片地区的常驻民,是当年的目击者之一,心理不健全,易怒,骄傲自大却又极度自卑,经常沉浸于自己的世界中,人际交往关系不正常。”
“哦,对了,还有一点,”喝下最后一口咖啡,文一凡说道:“建议严队长不要将消息过于封锁,适当地报道一些,现在的标题就很不错,最好不要过于封锁。”
“为什么?”严队长不解地问道。
“我在他的作品中看到了骄傲和炫耀,也看到了某种虚心的感觉,”文一凡笑了笑,“我是一个老师,对这种感觉十分熟悉——这是一个学生向着他崇敬的老师求教时才会有的情绪,换句话说,他想要得到‘云乡杀人魔’甚至整个社会的重视,一旦他发现无人知晓自己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