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八十八章 初闻斗诗

    第二百八十八章 初闻斗诗 (第3/3页)

路来难得的“假期”。

    隔日,苏九冬早早起身在房间里翻阅了让馆驿掌柜找来的诗词赋,颇有些临时抱佛脚的恶补意味,耐心的等待着下午作诗会的到来。

    可是苏九冬从上午已是末等到下午接近申时末,也不见一楼下有文人墨客聚集的意向。

    苏九冬已然等得不耐烦,索性戴了帷帽下楼找店小二询问:

    “敢问小二哥,原先下午时不是会有斗诗会吗?据说斗诗会会持续十日,今日似乎是第八日了?但为何却不见有人来此聚集?”

    店小二认出眼前这位戴了帷帽却依旧遮掩不住一身风流体态的美貌女子,正是昨日在馆驿中留宿的世家闺秀,便热情介绍道:

    “所谓的斗诗会确实会举行十日,我们这小小俶州地界的斗诗会能引起贵人您的注意,想必贵人也是爱诗之人。但是恐怕贵人只知其一,不知其二。”

    “斗诗会的前面七日,每日会在不同的七家饭店馆驿进行斗诗,最后三日都会聚集到城东的布衣馆去比斗,想必今日那些参加斗诗会的文人雅士都往布衣馆去了。”

    苏九冬听后才知道自己浪费了一上午和中午的时间,已然错过了今日的斗诗会,再赶过去也不知来不来得及,打算趁此机会一并向店小二资讯个清楚:

    “那个布衣馆……是平日里读书人聚集、为百姓赈灾施粥的所在吗?”

    布衣所指乃平头百姓身上所穿的普通廉价布制衣物,以此形容百姓生活俭朴,是以干脆用“布衣”来代指广大百姓。

    古代的“布”乃麻葛之类的织物,以“帛”指丝织品。富贵人家穿绫罗绸缎与丝绵织物,而平民穿麻、葛织物。因此往后也可以“布衣”称呼未能做官的读书人。

    所以苏九冬在听到“布衣馆”便下意识想到了平民百姓与读书人。

    店小二摇摇头,解释道:“贵人误会了,那布衣馆并非赈灾所在,而是因三教布衣陈陶陈嵩伯命名的一家馆驿。”

    “当年陈嵩伯途径俶州,得知文成公主和亲时曾路过我们俶州,便在他当时所下榻的馆驿外的墙壁上提诗,写下了《陇西行四首》其二的诗句,来来往往的行人们都能看到那首诗。”

    布衣馆与苏九冬所下榻的馆驿,如今同样是由官府设下的馆驿,平日里本就会安排路过的官员落脚。

    但因那布衣馆因为有了陈陶所留的《陇西行》实在太出名,所以文人雅士喜欢去那里留宿,官员们倒喜欢往这里来,也不怕彼此互相抢了生意。

    正是因此两家馆驿之间不存在惊症冲突,所以但凡苏九冬所问,店小二也乐得解答。

    “后来唐宣宗年间时任宰相的蒋伸大人路过馆驿,看到陈嵩伯的提诗,十分爱重,便命官府便将那家馆驿以陈嵩伯自号的三教布衣为名,改称为‘布衣馆’,这便是布衣馆的由来。”

    苏九冬点点头,问道:“原来如此……那小女现在赶去布衣馆观战,是否还来得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