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卷 巍巍大翌 第二章 梦里不知身是客

    第一卷 巍巍大翌 第二章 梦里不知身是客 (第3/3页)

女儿送进了宫里,且还交给一个未曾婚嫁的公主教养。

    对于将子女教养看得分外重要的贵族夫人们而言,此事太过“惊世骇俗”。

    纵然也算得上是半个救命恩人,到底也是奇闻,且后来九章亲王大胜还朝进宫去看了女儿后竟是孤身一人出的宫,看起来一点儿也没有将郡主接回王府的想法。

    大约是皇家人的想法,天生便与众不同吧?众人这样想着。

    当小郡主白白胖胖地长到五岁时,这一年,是天德十三年。

    温温柔柔的大姐姐奉旨即将和亲塞外。

    年幼的她还不懂和亲的意思,阿姐告诉她,和亲便意味着她以后便再也看不见大姐姐了。

    于是那一日,长安殿下的哭声响彻洛水宫。

    后来更是一路哭哭啼啼地跑到了惠安公主的华安宫,把大公主即将远嫁的哀思都快给吓了个一干二净去。

    只忙急得哄她,“大姐姐会回来看安安的”。

    小郡主似懂非懂,把惠安公主的手拿起来往自个儿脑袋上顶。

    她很喜欢大姐姐轻抚她的小脑袋的动作,“大姐姐每天都可以回来看安安吗”。

    善良的惠安公主正想老老实实说不能,然而一想到她嚎啕大哭起来三妹都没办法的样子,终是摸了摸幼妹的头,轻声道,“安安要每天听话,好好吃饭,才能快快长大,这样,安安就能来看大姐姐了呢”。

    于是小郡主颠了颠小肚子,努力学着偷偷瞧见的哥哥们的太傅讲书的模样,摇头晃脑道,“山不来就我,我就去就山!”

    末了,抱着小肚子一脸地求表扬,“大姐姐,是这样说的吗”。

    善良的惠安公主是从不会令小郡主失望的,只见她面色越发温柔如水,语带鼓励,“对对对,我们安安真聪明”。

    惠安公主出嫁那日,天朗气清,帝姬和亲,自然是十里红妆,空前盛大。

    小郡主完全忘了前一晚亲口答应两位姐姐的话,哭了个昏天暗地,任四皇子如何哄也哄不住。

    皇帝瞧着她那样儿,俯身亲自将她抱了起来,自以为哄得住。

    却不想,哭声更大了,边哭边断断续续道,“皇伯父,太子坏,太子坏”。

    皇帝稍一反应便知她说的是赢渠太子,顿时心里又好气,又好笑,又是心酸,那毕竟也是他的嫡长女,是他的第一个孩子啊。

    更何况这个女儿自小便温婉贤淑,端庄文雅,从来不曾让他操心过。

    先帝爷在时每每见了都要夸上一夸,比之弟弟们生的儿子,惠安还要更得先帝爷喜爱,连带着他这个父亲也甚少得先帝爷黑脸。

    一转眼,这个孩子就要远嫁了,仿佛还没见着这个孩子长大,突然间,她便可以嫁人了,皇帝一时心里也是五味杂陈。

    却说小团子嚎啕大哭的模样,看得前来给侄女送亲的九章亲王心里那可是心疼坏了。

    可看着上座抱着她也不怎么诓哄的皇兄,他一时也无法,只得同亲自前来迎亲的赢渠太子连声道喜。

    虽是尴尬,也不知他是怎么想的,当时当刻竟然妄想力图压过女儿的哭声,然,无果。

    皇帝嫁女,虽是和亲,也是喜事,谁又能真跟个五岁女童计较。

    何况这女童比之寻常公主更为尊贵,但碍于赢渠太子,皇帝只得命姜妃带她先行回后宫。

    回去慢慢儿哄!

    然她这时候倒是想起了自个儿有个四哥哥了,忙不迭寻了四皇子抱着。

    她的态度也很是明显:不走!

    最后还是洛水宫的何姑姑亲来,方才将小郡主抱回了去。

    她一走,便是她亲爹九章亲王,都悄悄松了一口气。

    宫中辰光悠悠,大公主远嫁后,转眼便到了惠宁公主的及笄礼。

    中宫皇后早逝,太后年迈,这个时候,九章亲王妃像是突然知了事儿一般,竟主动递了牌子,入慈宁宫与太后亲自操持了数月。

    是以惠宁公主的及笄礼办的,极为奢华隆重。

    然而女子及笄之后,该提上日程的便是婚事了,可及笄礼之后,宫里愣是没出一点儿有关于公主婚事的动静。

    只一日日从宫里传来公主纯孝,代长姐及四弟孝顺皇父。

    岁岁年年,便也就这般过去了,只谈及惠宁公主,京都人人得称一句“待君父极为恭顺,生性纯孝”。

    再多的便是客客气气再夸上一句,“将小郡主教养得极好”。

    如此,不只公主开心,亲王更开心,何乐而不为?

    一直到天德十八年,面上风平浪静的大翌后宫终于不复表面平静。

    那个在宫里安安静静许多年的惠宁公主突然被皇帝亲卫圈禁于宫,小郡主也被公主送回了九章王府。

    洛水宫里只进不出,一时后宫之中人心惶惶,虽最后帝王下令撤兵洛水,然而那位现今盛京城里唯一一位嫡出公主终是病倒了。

    天德十九年,公主请旨,前往英山休养。而远在北方的燕北军营,则多了个白面军师。

    后来,向来苦寒的燕北大地又多了位女娇娥。

    再后来,多年后的燕北大地,家家户户的小儿皆知一句歌谣:“燕北寒,皮毛善,帝姬来,燕拔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