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糊的童年(三)

最新网址:m.kudushu.org
    模糊的童年(三) (第1/3页)

    我的幼年时期有太多的记忆,都是模糊的,虽然记不太清楚细节,但大致事件印象非常深刻,我记得那时很多现象,今天都看不到了,大概也是我六七岁,或者七八岁的时候,具体那年记不清了。村里来了几个外地人,算是木匠吧!是从南方来的,记不清是湖南还是安徽的,这几个人从南方一路过来,挨村的吆喝,吆喝什么哪!“打(就是做的意思)家具,打柜子,打桌椅板凳”。有人家需要,就停下来,到人家家里按人家的需求,为人家打家具,他们是骑自行车从家里出来,一路走一路靠打家具挣点工钱,给谁家打家具,谁家要管吃管住,工钱收的会少些,如果这家不方便住,也要管吃饭,他们几个人天黑了要不去附近的镇上找旅馆住,要不看村里邻居家谁家方便,就住谁家,给一点钱作为住宿费,不是白住的。如果村里有好几家需要打家具或者桌椅板凳的,谁家方便就住谁家家里,住的时间长了,住宿费可以从打家具的手工费里出,多退少补。有时村子大的,需要打家具的人家再多点,一个村就能住上一两个月,甚至时间更长,这几个人到了我们村的以后,第一天就住在我们家里了,因为我们有两间西厢房,堆放的杂物,但还有很大的空间,但没有床铺,没有床铺不是问题,就地取材,我们家里有一些木板,临时搭了床铺,他们自己带有被褥,我妈看只铺一层褥子,睡在上面会有些硌得慌,就找些草帘子(就是用芦苇或者稻草编的帘子)铺在木板上,上边再铺上褥子,这样就软乎多了。几个木匠师傅很是满意,说了不少谢谢之类的话。也不是只在我家里住,我爸说我家也要打几把椅子,但我家不着急,虽然第一天就在我们家里了,但并不是先给我们家打椅子,而是晚上住在我们家里,白天到别的邻居家里,先给别人家打柜子桌椅板凳啥的。我记得大概在我们村里待了有将近两个月,而且一直就住在我们家,我们家只打了就把椅子。手工费没多少钱,而且给我家打椅子时,我家也管他们吃饭。所以这样算下来,他们还要给我们家一些住宿费,但我爸人好,不但没有要他们的住宿费,尽管他们执意要给,但我爸还是坚持不要,而且我爸还要把六把椅子的手工钱给他们,他们说什么也不要,说住了这么久住宿费早已超过这六把椅子的手工钱了。无论我爸怎么说,那几个木匠师傅也没收这六把椅子的手工钱。而且另外还免费给我家多打了四个板凳,以表示感谢。当然了,无论给谁家打家具,所需要的家具原料,是自己出钱,他们只是靠手艺吃饭,不提供打家具的原料,再说他们也没法提供原料,他们从家一路骑自行车出来的,也带不了打家具的原料,去过谁家没有打家具的原料,他们可以按照你家需要打什么家具,需要什么材料,然后和你一起到附近的集市上去买,钱你自己出。当然了,打家具的原材料,需要什么种类,大概需要多少。这个由木匠师傅提前做好预算,师傅们都是老手,什么样的家具,需要几种原材料以及需要的数量,师傅们心里都有非常精准的把握,基本上不会差多少,也不会剩余太多原材料,差一点还好,可以再买,但要买的多的太多了,就不太好了,退给卖原材料的,估计不好退,而且还麻烦,就是多出来的不多,如果能用到别的地方还好,如果没有别的地方可用,那就可能浪费掉了。这会给打家具的人家造成损失,这样就不好了,遇到脾气不好的,还可能引起纠纷,所以木匠师傅们还是要把预算做的准一点比较好,可以避免不必要的麻烦。如果一个村里好几家都需要打家具,那就更好了,师傅们可以汇总起来做预算,这样有一个好处,这家用不完的,可以给下一家用,到最后,剩一点原材料也没关系,几家一平均,基本就没有什么损失了。或者谁家别的地方能用上,剩那点原材料,就算给谁家,这样基本就没有啥损失了,两全其美,皆大欢喜。

    这几个木匠师傅的手艺非常好,打出来的家具不但款式新颖,而且结实耐用,我记得那六把椅子我们家用了十来年,后来市面上有了更新式的椅子了,而且还便宜,我爸就把这六把椅子淘汰掉了,椅子还很结实,没舍得扔,送给亲戚家了,后来我去亲戚家还见到过。记不清何时,再去亲戚家时,发现那六把椅子不见了,不知道是亲戚家觉得太老式了,太旧了,不好看扔掉了,还是椅子坏掉了,当柴给烧火做饭了。总之那六把椅子我记忆很深刻,椅子的款式我还记得很清楚,椅子从打好了到送亲戚家,在我家的这十来年里,几乎每天坐着它们吃饭,做作业,累了坐着它们歇息,夏天带着它们去外边乘凉,我上学时,学校的教室里只有用木板搭起来的课桌,没有板凳,板凳需要每个学生从自己家里带,我带的就是打那六把椅子时,师傅们因为在我家住的时间长,我爸又没有收他们的住宿费,师傅们又多给打的四个板凳中其中一个,星期一上课时,带着板凳去学校,星期六(我上小学时星期六是上课的,但下午比周一到周五少一节课,放学会早一点)放学时再带回来,每个星期一都要带着板凳去学校,星期六带回来,还有就是放假时,板凳也要带回来,怕留在学校丢了。所以不只是那六把椅子,连那四个板凳,都给我留下了很深的记忆,因为它们在我家十几年,陪伴了我们全家十几年。这是后话 。

    还接着说那几个木匠师傅住在我们家时候的事,我从小就爱和人聊天,爸妈哪有功夫和我聊天啊!晚上出去和小伙伴玩累了,回到家有时还不困哪,木匠师傅们白天去别人家给人家打家具,晚上就回到我们家住,正好我也说不着,就跑到西厢房,和几个师傅们聊天,问这问那的。几个师傅也不嫌我烦,也许是住在我们家,也不好意思烦我,至少他们都很热情的和我聊天,我问的好多奇怪的问题,他们也都会细心的和我解释,过了没几天,我干脆把我的被褥从堂屋我的小床上抱过来,和几个木匠师傅一起住,我爸妈也没说啥。也乐得清静,省的听见我叨叨心烦。我爱说话,有时爸妈懒得理我,我还不知疲倦的跟在爸妈旁边说个不停。我这搬到西厢房和几个木匠师傅住,我爸妈自然不会阻拦,二话都没有,只是征求了一下几个木匠师傅的意见,怕我缠着人家聊天,影响几个师傅休息,几个师傅也许是出于我爸妈待人比较热情,每天晚上他们回来,都会给他们烧些热水洗脸洗脚,还有喝的开水。所以他们也不好推辞。也或者他们几个也喜欢和我聊天帮他们解闷,我就当他们喜欢我吧(偷笑)。他们从南方来,口音和我们有很大的差异,因为那时年龄小,也听不出来是那个省份的,几位木匠师傅好像还和我说了他们是那个省的,但当时他们走了没多久,我就忘记了,所以一直也没有记清楚他们到底是那个省的,好像不是安徽就是湖南。我当时就是感觉这几个木匠师傅说话很有异地他乡的味道,感觉很新鲜。就问这问那,充满好奇,什么都问。如果问他们那里有没有麦子啊!因为我的家乡以麦子为主,所以问他们那里是不是也有麦子,其中一个师傅说:“我们那里不种麦子,种水稻,”我非常好奇,因为我那时还从来没有见过水稻长什么样,甚至连大米都还没有吃过,就追问水稻长什么样,水稻加工成大米以后怎样吃?是什么味道,总之就是打破砂锅问到底。当时也不知道几位师傅是不是特别烦我,反正就是问起来没完没了,直到我自己困了睡着为止,早晨几位师傅都起的早,几乎每天我睡醒,他们早已出去走了。因为他们为了赶工,好多做些活,可以多挣一点手工费。

    后来几位师傅把我们村的所有需要打家具的活都干完了,要离开我们村走的那天,和我爸说我很懂事,很聪明,很可爱,说将来有机会到他们那里去玩,我爸说有机会一定去,直到过了很多年,爸爸也从来没有带我去过那几位木匠师傅的家乡去玩。我那时还和几位木匠师傅约好了,去他们那里吃大米,直到现在也没有吃到木匠师傅家乡的大米是什么味道,但后来我的家乡也有种稻子的了,不过不是水稻,是旱稻,我也吃上了自己家乡种植的稻子加工出来的大米,第一次吃大米,感觉味道非常好吃,后来吃大米也成了主食的一种,仅次于吃馒头。不过再后来我的家乡又不再种植水稻了,因为产量低。对家乡本地的农民来说不划算。但并不影响吃到大米,因为物流的发达,外地的大米在我的家乡所有的集市或者粮油店都可以很方便的买到。但偶尔想起那几位木匠师傅,还是惦记他们家乡的大米,他们说他们家乡的大米可好吃了,比馒头面条好吃多了。始终是一种遗憾。也不知道那几位木匠师傅现在是不是还健在。其实就是健在,我也找不到他们,就算找到他们,他们也肯定不记得我是谁了。只能是成了生命中的一个回忆,一个快乐的回忆。那时和几位木匠师傅在西厢房(西厢房早已拆了重建了)睡大通铺的场景,让我时常想起。每次想起都是一种快乐的感觉。虽然几位师傅的模样早已模糊。但这段经历,却是牢牢的印在脑海里。今生也不会忘记。

    幼年时期的快乐记忆有很多,而关于秋季丰收的季节不只是大人们的喜获丰收的满脸笑容,也有属于孩子的独有的快乐,这快乐不只是孩子们可以吃到喜欢吃的农作物的果实,还有另一种非常有趣的玩耍的快乐记忆。幼年时期的秋天,农田里一片热闹的景象,各种农作物在农民伯伯几个月辛勤的劳作下,终于到了回报农民伯伯的时候。这边一片玉米马上就要熟了。在还没有完成成熟的前些日子,玉米棒还是嫩的,孩子们就开始闹着向大人们要烤玉米棒吃,或者嚷着要吃煮玉米棒吃。玉米棒在没有完全成熟时,玉米棒上的玉米粒是嫩的,用火烤熟了,烤玉米的那种香味让孩子们忍不住直流口水,而煮玉米又是不一样的香味,各有各的味道,各有各的口感,不管是煮玉米还是烤玉米,都算是孩子们的美味零食,因为那时的孩子们除了吃饭,几乎没有什么零食,这烤玉米和煮玉米可以说是主食,也可以说是零食。因为吃煮玉米也是可以当主食吃饱的。除鲜嫩的玉米棒,还有玉米秸秆,玉米秸秆在嫩的时候,剥掉外皮,里面的芯有很多是甜的,也有的不甜。我的幼年时期,我的家乡没有种植甘蔗的,即使集市上有卖的,那也是从外地运过来的,而且价格很贵,很少有家庭能经常买甘蔗,而我的家乡种植玉米是传统的农作物,非常普遍,鲜嫩的玉米秸秆在刚刚被收割以后,秸秆的水分还没有干枯之前,就成了孩子们的美食,当然我也不例外,虽然不知从何时起再也没吃过了,但幼年时期的我,每年玉米收割时节,我和那时的孩子一样,也吃了很多鲜嫩的玉米秸秆,有的真的很甜,味道非常好,也有的不太甜,但也凑合着能吃,至于吃的不甜的,甚至味道很难吃的,咬一口味道不好,就扔掉了,任其干枯了以后,当做柴火烧火做饭,玉米秸秆收割以后,捆成一捆一捆的,拉回家里,靠在院墙上一字排开,这样可以让玉米秸秆干的快些,不至于腐烂,家里有牛羊的,可以吃玉米秸秆上的叶子,牛猪马驴甚至连鲜嫩的玉米秸秆一起吃掉,吃不完的秸秆干透了以后,可以当柴火烧火做饭,或者冬天冷了,烤火取暖,后来秸秆粉碎机的出现,干枯的玉米秸秆有了新的用途,秸秆粉碎机可以把秸秆加工成饲料,继续喂家里的牲畜。家里牲畜少的,干透了玉米秸秆还可以卖给邻居家。或者留着还是做柴火,用来烧火做饭用。而在玉米秸秆刚刚收割回家的时候,靠着院墙过靠着大一点的树(太小的树不行,靠不住)围一圈,可以围好几层,而秸秆的外部有空隙,因为秸秆不能直立的靠在树上,容易倒,所以要有一定的倾斜度,围着树一周排上几层,然后外围用绳子绕一周捆绑一下,即使有风的时候,树被风吹的怎么摇摆,靠着树的秸秆都可以保持不会因树的摇摆而倒掉。靠在院墙上的也是同样道里,玉米秸秆的底部和墙头拉开一点距离,靠在院墙上一字排开,也是可以排上几层。因为玉米秸秆太多了,一层根本排不下。玉米秸秆的底部因为和墙有了空隙,靠着树的也一样,靠着树的一周有一定的空间,就形成了一个小草屋一样的洞穴,这可是那时孩子们的乐园,轻轻分开一层一层的玉米秸秆,钻进去,洞穴里弥漫着玉米秸秆的香味。虽然是小小的洞穴里,也能容下两三个孩子,至少两个孩子没问题,有时做迷藏,这样的洞穴是最好的藏身之所,因为几乎每家都会种些玉米,所以像这样的小洞穴,在村里简直形成了一道风景线,无论是各家各户的院子里,还是胡同里,甚至大街上,到处都是,真要藏身于内,找起来可不是容易的事,有的孩子聪明的,还会悄悄的钻出来,然后钻进已经被找过的小洞穴里。那就更难被发现了。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最新网址:m.kudushu.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