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十六章 英雄气短

最新网址:m.kudushu.org
    第八十六章 英雄气短 (第1/3页)

    这些诗歌在艺术上大致有以下三方面的特点:

    (1)精工富艳的风格;

    (2)生动细腻的景物刻画;

    (3)结构上的程式化特点。

    其中前两个特点可以说是他的艺术成就,至于第三个就是他和陶公最大的区别,陶公写诗不会讲究什么固定的格式,至于谢公写诗就喜欢用相同的模式, 他的诗歌从整体结构而言,往往先作出游,次写见闻,末尾谈玄说理,拖着一个玄言的尾巴。这种以叙事——写景——说理所形成的结构模式,使谢诗呈现出一种程式化的特点。至于形成这种程式化结构的原因,可以说与谢灵运山水审美意识上的局限有关。谢灵运一生都不能忘怀于政治权势,当他政治失意进而游山玩水时,只是把山水作为一种感观上的刺激,以此掩饰他对权位的热衷。故而他在写景时,并不能真正做到情、景、理三者的完美融合,也无法形成一种完整浑然的意境。

    司马迁的《史记》早在小学时我就已经读过了,只是那个时候单纯的以故事书的形式来看,后来慢慢的长大了,自己的文学素养也开始逐渐提升,对于这本《史记》也开始真正的喜欢起来,乃至于对司马迁这个人也升起了深深地崇敬之意。今天,我要跟大家讨论的,就是《史记》中的名篇之一:《廉颇蔺相如列传》。

    《廉颇蔺相如列传》生动刻画了廉颇、蔺相如、赵奢、李牧、赵惠文王等一批性格各异的人物形象,他们或耿直或忠厚,或鲁莽或机智,形象鲜明生动,令人叹服。

    司马迁善于抓住人物主要特征进行极力渲染。如在对事迹颇丰的蔺相如这一形象进行处理时,便抓住“智勇”这一特征为核心展开描述。正如他在本传传末所论赞的:“太史公曰:知死必勇,非死者难也,处死者难也。方蔺相如引璧睨柱,及叱秦王左右,势不过诛,然士或怯懦而不敢发。相如一奋其气,威信敌国;退而让颇,名重泰山。其处智勇,可谓兼之矣!”在对完璧归赵、渑池之会等事件进行描述时更是紧紧扣住蔺相如的机智勇敢这一特征,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司马迁在文中极尽渲染之能事,层层蓄势,有如大江截流。如他在文中五次渲染相如操天下大势为己用之睿智:为国纾难,利用国际舆论,借使秦负曲之势,奉璧至秦;秦王得璧不偿城,相如以“璧有瑕,请指示王”诓得玉璧后,抓住秦王贪婪的弱点,欲以璧击柱,借“秦恐璧破”之势威胁秦王;抓住秦国二十余君“不坚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最新网址:m.kudushu.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