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4章 吴秀才其人

    第314章 吴秀才其人 (第2/3页)

:“老乡,你问的啥事?”

    来人笑着说:“老弟啊,怎么你连你堂哥哥都不认识了?”

    吴仔细一看,竟然是多年不见的堂兄吴亮孚,两个人在家时关系本就很好,他乡遇亲人,吴不由自主地流下了辛酸泪。

    吴亮孚说:“我昨天打这里路过,见你端坐课棚,真没想到你中了秀才却落到这等模样,好吧,咱们喝两杯去吧。”

    于是吴收起了课棚,随着堂兄到一家杏花村小馆子,两兄弟一边喝酒,一边细诉衷肠。

    吴亮孚说:“兄弟,你怎么落到这般模样?”

    吴佩孚便把自己在登州的事,以及到北京后人地生疏,谋生困难,不得已才摆摊课命种种,一五一十地告诉了堂兄。

    吴亮孚一边劝酒,一边叹息,最后用十分诚挚的语气说:“兄弟,算命既不能糊口,更没有前途,听我说,人要往高处爬。你念过书,中过秀才,可是做官大概没有你的命。依我看不如去投军,你如果投笔从戎,不是我当面奉承你,八年十载你不出人头地才怪呢!我们吴家像你这样人还没有第二个,赶快收拾起课棚,要零钱花用从我这儿拿。”

    说着便从身上掏出几锭银子拿给吴佩孚,吴接了银子感动得哭了起来。

    就这样,蓬莱秀才投笔从戎,烧了课棚去参军了。

    很多年后的一天,吴佩孚赴北京领饷折回长春。刚下火车,迎面来了一个熟人。真是冤家路窄,来的不是别人而是曾经欺负过他的翁钦生。

    翁在长春开了一家旅店,前来料理店务完毕,准备南归。

    吴一手把翁拉住,翁颇觉惊讶,不知这位军官是谁,定睛一看,吓了一跳。眼前这位军官竟是多年前被自己赶出登州的吴秀才,他舌头和嘴唇都大了起来,话也说不出口。

    嗫嚅地说:“吴秀才,你?……”

    吴哈哈大笑,一边抓住翁不放,一边说:“真巧,他乡遇故知,住几天再走。”

    翁听了更害怕了,赶快说:“有事要上大连非走不可,下次来长春再来拜望。”

    怎知吴执意不放,扬头叫了一声卫兵来,把翁老板行李送到营盘,然后便不由分说地拉了翁就走走。

    翁面色苍白,拖着千斤重的脚步跟了吴管带走出火车站,一边走一边想:“当年一页旧怨,今天冤家路窄,吴秀才变了吴管带,不挨揍五十大板才怪呢!”

    吴拉着翁走时,也正想着心事。他的想法正和翁相反,想的是如果不是眼前这个人逼自己离开山东家乡,至今最多不过还是个穷秀才,与春花同落,与秋草同腐。幸而被他一迫,自己才投军,方得有今天,应该好好招待他。

    于是,他把翁拉到营盘殷勤话旧,盛筵招待,并且请他带信回家。

    吴自离别山东,家乡还是第一次知道了他的消息,带消息的竟是他的仇人。

    翁钦生回家后逢人便宣扬:“吴秀才做了管带了,在长春,还请我吃饭,他真是个了不起的人物!”

    足见这蓬莱秀才还是很有胸襟的。

    吴佩孚驻军岳州时期,颇能谦和容士,常和湖南士绅过从。

    他是秀才出身,能文能诗,治军又严,部下军风纪甚好,这许多条件使他受到地方人士的爱戴。

    有一位饱学乡绅王某对他尤好,有一天王某曾向他进言说:“外人常说湘人排外,其实这是不知湘人的皮毛之见,湘人重气节而轻死生,北军如果以征服者姿态高压湘人,则楚虽三户,亡秦必楚;倘以合作手段厚结三湘豪杰,约束士兵不许妄取民间一草一木,则湘人必翕然心服。”

    吴佩孚听了颇为动容,日后他在湖南便以此为政治信条。可见,他是很能听得进别人意见的,不是个固步自封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