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二章、议事

    第九十二章、议事 (第2/3页)

丫头蹑手蹑脚离开的样子,也是轻轻笑了笑,待得小奴关上门后,门外传来她调皮的声音:“驸马,奴婢可是守着的哦,驸马要是偷偷起来,奴婢也是知道的,所以,驸马还是乖乖的歇息吧!”

    张翔无语的翻了个(shēn),然后闭上眼。

    只是虽然疲惫,可他也没有一点睡意,这兴许是这大半个月以来养成的毛病。

    接着想接下来的事(qíng)。

    南楚的产粮重地,除了江南以外,就是西川的元都府了,两地粮食产量占据整个南楚七成左右,所以这两地,向来都是朝廷最重视的地方。

    当然,这两地每年上缴的粮食也是最多的。

    如今纳税征粮,江南和西川自也是首当其冲的两个大头。

    但是据他所知,西川一带在去年也没能逃过洪水,洪水导致了西川一带近半的良田都被冲毁,在去年下半年,西川一带好多人也都是吃的官粮。

    所以如今的全国征粮,朝廷把最大的压力放在了江南,若江南不能完成朝廷给出的指标,仗打不起来是小事,若是打起来,军队粮食不够,那死去的人将会是一个天文数字。

    虽然张翔不认为朝廷夺凉州这一仗能够打赢,可他心中还是想着要赢的,凉州不能掌握在北辽人手里,那无异于会一直成为南楚的一颗定时炸弹。

    江南两路,江南东路和两浙路,平州府和临州府作为两路首府,其承担的压力自然就是最大的。

    平州府如今距离朝廷布下的指标都还相差甚远,临州府想必也差不了多少,南楚各地多数还处在灾荒中的地方就更别说了。

    南楚是富裕,但那是相对北辽,东燕,西金,还有以往的朝代而言。

    在南楚地域上,贫富差距不是一般的大,富的也就那么几路的首府城池而已,在这个时代中,粮食永远是最稀缺的资源。

    次(rì)一早,张翔早早就来视察指挥征粮事务。

    半个时辰之后,知府郑维也来了。

    他邀张翔一起在路边吃了一碗混沌。

    张翔问起了官府同知和通判在下面十五县的征粮进展。

    郑维也有些无奈道:“驸马,其余十县都基本没什么太大的问题,这十县压力相对来说,要小一些,那边的官府一直以来也都在积极的鼓动大户和乡绅多捐些粮,但是最差的元县,容县,溧阳县,宁县,合县这五县一直都让官府头疼,这五县处江南东路西南端,相互挨着,各县都差不多,年前的时候,这五县的县令都来找过下官,他们都说官府给出的粮食指标过于重,很多百姓都承担不了,他们官府也对百姓游说了许久,可愿意出粮的户数还是太少了,距离指标还差得太远,他们想让下官下调要求。”

    说着,郑维道:“可驸马有所不知,下官在整个平州府,对这五县下达的要求已经是最低的,只要家家户户愿意出粮,应该还是能够补齐的,但是有很多人就是不愿意。那容县的县令还跟下官哭诉,说如果按照官府的要求,会有很多人在之后的几个月内都没有粮食吃,会饿死很多人,他们都是父母官,不愿意看到那些百姓遭苦受难。”

    “可下官有什么办法?”郑维摇摇头:“对于这五县,我只要求一万石,每县两千石,如今同知和通判都奔波在这五县之中,每天游说,可直到现在,所收到的粮食不过四千石左右,这相差太远了。还有一月,朝廷的押粮队伍就要来收粮了,到时候粮食不够,我们这些也都是要受罚的。”

    看他苦闷的样子,张翔也知道他的难处。

    朝廷下达地方州府,州府再下达地方各县,对于朝廷来说,只需要结果,地方民(qíng)是如何,朝廷关心的基本不多,相对来说,了解民(qíng)的,也都是这些地方官府,但是在朝廷的硬(xìng)要求下,就算再了解,地方官府改变得了的也是不多的,他们无非就是去想办法如何做到朝廷的要求。

    张翔没有说话,把最后一个混沌送入嘴里。

    在这个科技,农业都不发达的时代,农业发展依靠的只能是劳力。

    南楚的总人口不过五千多万,除去老幼妇孺,残,拥有劳动力的也就一半人,而这一半的男丁又得减去一半当兵的,经商的,读书的等杂七杂八的行业,剩下的还能做多少?

    其实南楚的荒地是很多的,但都没能力开垦。

    按照每户的劳动力来算,也就只能做几亩良田,那些大户,乡绅,豪绅等请人无非也就再多一点。

    普通人家一年所做下来,除去上缴的,基本也都只能填饱肚子。

    遇上天灾**,饿肚子的人是不计其数的。

    这是每一个帝制时代都要面临的悲哀,真正能够达到从出生开始就锦衣玉食的不过一小撮人罢了。

    面对这种现象,此时的张翔也是无力改变的。

    郑维继续说道:“驸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