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一三章、制度

    第一一三章、制度 (第2/3页)

特别的卑微了。

    就好比一个装富的人,整都和一群真正的富豪混在一起,别人心知肚明,是不会把他当回事的,就当他是一个丑,那他心理就会产生各种各样奇奇怪怪的问题。

    他爱慕虚荣也好,他不学无术也罢,总之,毫无尊严。

    作为一个读书人,何云章在这样的环境里就是一个自我感觉内心毫无尊严的人。

    现在,他就是想正视这个问题,端正态度来改正。

    要想读好书,做一个好先生,就先得学会做好自己。

    何云章能有这样的觉悟,张翔相信功名对他而言,确实是不远了。

    两人着话的时候,何云章也把他带到了书院后方庭院,然后便告辞离去。

    张翔让林飞鸿在门外等他,自己敲门进去了。

    早先何云章就让书院里别的先生来通报过,所以这门也是特意给他留的。

    这是张翔第二次来这书院后方庭院,第一次来,也是他跟苏绍元初次见面,苏绍元给他打开了一幅画,给他了这幅画暗藏的玄机,当时苏绍元还劝过他,不要走进这幅画。

    可现在的张翔,早已走进了这幅画。

    也就不到一年的时间,这庭院里的东西基本没变过。

    苏绍元坐在那个亭子里,写着东西。

    张翔从身后走来,那个老人似乎也听到了动静,停下了笔,转身看着他:“明恒,来了。”

    “苏老。”张翔站在下方对他拱手。

    “上来。”苏绍元微微一笑,伸手示意。

    张翔走上去,苏绍元把手里尚未写完的东西递给他:“看看。”

    张翔好奇的捧起来。

    原来这是一篇谏文,张翔看完后,惊讶的看着他。

    苏绍元的这篇谏文是要上书皇上,推广华庭书院如今的教学方法。

    看张翔惊讶的神色,苏绍元笑着道:“云章已经把书院如今的情况给你听了吧!”

    张翔点点头。

    苏绍元欣慰道:“我没想到明恒所提的这个建议效果这么好,起先我也只是觉得有点作用,尝试一下,可这大半个月下来,情况出奇的好,这种教学方法几乎提高了从前授学效率的五倍左右,五倍啊,明恒知道是什么概念吗?也就是,我南楚的读书人从五岁开始,就能够学到七八岁孩子所学的东西,往常五岁的孩子,什么都是学不懂的,那些书籍对于他们这个年纪来,犹如书,会读书认字的虽然大有人在,但能把这些字结合成句,并理解其中意思的少之又少,至少要到了七八岁,随着年龄增长才能渐渐懂得这些道理。”

    “到了七八岁之后,知识累积,所学的东西又难了,到了那时,他们又得花费很多时间去学以致用,这样又得学习两三年才能完全学懂,按照这样的学习效率下来,到了十八岁,十九岁,有知识参加科举的便也不多了,而且一次的失败就会减少一成的学习热情,再一次的失败,又少一成,到得最后,除了及第进士的那些人,剩下的人基本也就掩于尘埃了,毕竟不是每个人都能有云章这样的毅力,有些人一次的失败可能这一生就不想再参加科举了。”

    张翔明白的点头,科举制度的方法是以优胜劣汰的方式进行淘汰的,这样的方法虽然选取了最高层的那些读书人,但也是如此,起到了同样效果的反作用。

    制度,‘制’是本,是总则框架,确定了‘制’的宗旨和目的,具有相对稳定性,是‘度’产生的基础。同时节制‘度’,使其不害‘制’。

    而‘度’,则是‘制’存在的条件,是‘制’的量化,是细则,是具体的标准,可操作性强,并具有相对的灵活性。可因时而调整,不断的完善。

    制与度是要具有同样和谐的统一时,才会产生最佳效果。当‘度’偏离了‘制’的框架,与‘制’的宗旨和根本目的相抵触时,或‘制’束缚了‘度’因时而变的灵活性,这种“制”与“度”的不统一就会使制度的作用遭到破坏,产生不良效果,甚至严重后果。

    任何政策都具有两面性,科举的制度便是如此,科举成于‘制’,败于‘度’。

    科举以儒学‘学而优则仕’为核心,这就是衡量和选拔官员的理论基础和范本,达到通过考试选拔官员,实现贤能治国,精英统治政治目的,开辟了一条下层人士向上层流动的渠道,使读书人建功立业,荣华富贵的公心与私心欲得以实现,符合社会发展需求,顺应了民心,起到了牢笼下英才的作用。

    这是制的合理。

    而经历代不断完善,形成了一套严密选官体系。从选考等级至科名层次,从考试年月份到录取名额,从贡院设席分舍,到入场搜检,从帘分内外各司其职,至判卷糊名、誊录、对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