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一三章、制度

    第一一三章、制度 (第3/3页)

读程序,到舞弊判罚,包括赶考路费发放,无不有严格规定。科举其“制”,环环相扣,犹如一个铁桶,百密而无一疏,保证了科举选拔官员的一切按程序实施,保证了选拔官员质量和公平性。

    这是制的严密。

    摈弃了门阀世袭之弊,成绩面前人人平等,择优录取优胜劣汰,使朝为田舍郎,暮登子堂,成为现实。开辟了一条人才流动的渠道,维护了社会的稳定。

    这是制的公正。

    而其平等择优的原则,已具有超越封建时代的特征。考试选官,必须公开、公平、公正,已成为下共识。使此“制”,成为下之公,已非任何特权阶层和帝王个人所能垄断。它自上而下,形成了一种强大的舆论监督力量,令帝王不敢有丝毫懈怠,令王公贵族不敢以身试法,首开民主意识之先河。

    这是制的民主。

    当然,也就是由于此‘制’太过优越,建立了卓有成效的“文官制”,才使与‘度’的和谐产生了偏差,禁锢了读书人思想的消极作用,比如上面所的,除了那些及第进士之人,其余的读书人可能一辈子都不想再读书。

    这样制度的存在不能与时俱进,不能兼容并蓄,极力排斥外来先进思想以及先进技术的进入和融合,钳制了“度”的自我完善机制,这也就是科举败于‘度’的根本原因。

    存废之争,闭关锁国,妄自尊大,这“度”的内容与文式严重禁锢了士子精神思想,视符合社会发展潮流的意识学为异端,加以压制与迫害,致使所选拔之官员虽满腹经纶,因缺少与时俱进的思想意识却不堪重用,无法承担治理国家使之强盛之重任。背离了贤能治国,精英统治之“制”的宗旨,造成了以“度”害“制”之结果。

    正是因此,科举制度才最终成为了丧权辱国,割地赔款的替罪羊。

    作为一个拥有先进思想的现代人,张翔很明白这种制度的弊端。

    他想改变,但他同时也明白,以目前的状况,他个人力量根本无法实现。

    教育之道的革变是一条非常长的路,这条路比南楚皇权架空节度使还要长得多。

    所以他现在根本不敢把这种想法告诉苏绍元。

    只能先做一个的符合这个时代教育的改变。

    至于未来能走多远,他不知道,但如果能用一辈子来做一个基础,他也觉得是值得的。

    苏绍元能够在这么短的时间里明白这些,他是非常高心。

    不愧为儒学大家,看问题的通透性不是常人能比的。

    张翔深深对苏绍元施礼道:“苏老如果觉得这个方法可行,那就由苏老自己去掌握。”

    “哈哈哈…”

    苏绍元越越精神,越越高兴,情不自禁的重重拍了张翔的肩膀:“明恒,你可真是个大才者,你这方法现在看似简单,实则暗含非常高深的授学之道,如果老夫所料不差,你现在所提出来的不过冰山一角。但就仅此而言,老夫也能看明白,五岁能学好五岁的东西,六岁能学好六岁的东西,以此类推,把读书人所学所用的时间都具体到了标准,大大节省了所学之龄,到得日后,原本能有实力参加科举的一百人,现在变成了五百人,甚至更多…”

    “最重要的是,这样一来,无数贫穷学子都会有能力来到书院学习,哪怕是愚者,笨者,也会提高学习效率,不怕浪费了家中的银子,那些地方也就有先生有能力开设书院,学堂,让更多的贫穷学子都有能力读书识字,朝廷对于择优之士范围的选择将会更大,假以时日,一百年,两百年之后,我南楚实现全民皆学问也并不是一件难事…”

    看着苏绍元越越兴奋的样子,张翔心中苦笑,这好像是他所看到苏绍元最高心样子,比他之前过七十大寿的时候都要开心。

    但他心中的苦处也只有自己知道,他总不能现在去对苏绍元灌输‘九年义务教育’的思想吧!

    这太先进了,他怕吓到这个老人。

    所以也只能走到哪里算哪里,毕竟想要实现这样的一个教育之道,最根本的原因还是要先解决社会阶层的划分观念。

    封建制的社会构架是不可能实现这种教育之道的。

    张翔干笑了一声:“苏老,您若是喜欢,您自己就看着办吧!”

    “唉,哪能我看着办。”高兴过后的苏绍元见张翔想要全推给他,连忙摆摆手:“明恒,老夫决定了,往后的日子里就顺着你这条思路走了,这可是你提出来的,老夫能明白多少?所以往后若有问题,还得你亲自上阵。”

    张翔笑着点头:“苏老往后若有用得到晚辈的地方,晚辈自当竭尽全力。”

    完后,张翔看着手中的谏文,寻思道:“苏老,您这谏文还没写完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