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六章 秦赵矛盾相如算
第五十六章 秦赵矛盾相如算 (第2/3页)
候便更加具有了优势。
所以说,秦国的国家实力弱小和魏国的发展必然需求,都是魏国首要选择秦国作为进攻目标的一个原因,也是秦国和魏国之间结下深仇大恨的第一个因素;事实上,秦孝公之所以忍辱负重,拿着土地换和平来为后来的变法做准备,也是为了秦国能有大出天下的一天,将曾经压迫它的魏国打倒,以慰秦国历代先祖的在天之灵。
魏国是四战之地,地缘环境恶劣,无处可逃
当时的魏国地处中原的核心地区,这样的一个地理位置是非常具有战略优势,魏国具有地理地缘政治的优势,但同时它位居中原的核心地段,被誉为是天下腹地;也就意味着它是被各大诸侯国所包裹的国家,是典型的四战之地,从另一方面说,魏国地缘环境又是最恶劣的,时常被卷入战争中。
如果魏国一旦强起来,那么必定引发周边各大诸侯国的忌惮,如果各大诸侯国联合起来攻打它,或者魏国贫弱被强国欺负,那么它将连逃跑的后路都没有。
所以,那个时候的魏国实际上迫切地需要在各大诸侯国的包围当中,打出一条生路来;而这四方的敌人当中,秦国的国家实力又是最为弱小的,所以秦国必然是首当其冲的;这事实上也是秦国与魏国结下仇怨的一个原因,魏国想要打破在地理上的禁锢,想要改善地理位置的缺陷,就必然要选择秦国这个最弱小的国家进行攻打。
如此一来,两个国家必然就会产生在利益上的冲突,仇怨也就是如此产生的;事实上,那个时候秦国已经几乎要被魏国给打通了,秦国的国都也是一迁再迁,几乎就要迁移到当时西部的少数民族地段了,连易守难攻的函谷关都被魏国人给抢走,如此的结果,秦国人必然是怨恨的。
魏国想夺取巴蜀农业区,越过秦国是最好的选择
还有一点就是,当时的秦国背后有巴蜀地区,巴蜀地区是一个农业经济发展非常富足的地区,虽然那个时候巴蜀地区与中原地区的交通还没有被打通,但中原各大诸侯国却没有一刻停止对巴蜀地区的觊觎。
每个诸侯国都十分的清楚,在那样的一个时间段里,农业经济就意味着国家经济发展的命脉,农业经济如果能够发展起来,那么国家的经济收入就有了保障,百姓们的生活也就有了保障,不仅是能够为军事实力的提升作支撑,也有助于百姓的安居乐业,从而有助于国家和社会的安定。
所以对农业经济发展有着天然优势的巴蜀地区,曾被中原的各大诸侯国视为囊中之物,尤其是与其相邻的楚国、秦国和赵国,可是因为地理上面的因素,这几个国家都与巴蜀地区有着不可逾越的地理障碍,所以到了战国时期,巴蜀地区依旧能够安然无恙。
可是这样一个天然的粮仓,自然不会被魏国这样一个超级大国所放弃,可是魏国与巴蜀地区却没有相邻的地方,想要攻占巴蜀地区,势必要越过其它的诸侯国;如此一来,必定是难上加难,说不定还会遇到其它诸侯国的联合讨伐,最终让自己得不偿失。
所以必须需要首先消灭一个横在自己巴蜀地区之间的国家,而赵国与自己同出一源,自然不好动手;楚国是一个非常具有历史底蕴的地大物博的国家;魏国也没有十足十的把握能够与楚国一战,因此自然就把矛头瞄向了当时比较弱小的秦国,并且秦国与巴蜀地区的联系最为密切,占领了秦国也就能够更好地向巴蜀地区发兵,所以魏国因为这一目的与秦国之间爆发了无数场战争,秦国也因此备受打击,两个国家之间的仇怨便更加深重了。
秦孝公时期商鞅变法,秦国强大后开始报复魏国
秦孝公之前,秦国一直受魏国打压,秦穆公孤注一掷与魏国一战,结果中箭身亡;俗话说,哪里有压迫就会有反抗,就会有强盛起来之后的反压迫;秦孝公之后,秦国经历了商鞅变法迅速的强了起来,与从前的魏国一样,秦国也将矛头指向了魏国。
商鞅带兵的阶段更是不择手段地去打压魏国的实力,在其中的一场战争当中,商鞅就运用诡计欺骗了当时的公子卬,让魏国军队蒙受了巨大的损失,这一次秦国人民自然是喜不自胜,可是魏国人民却没有那么好的心情了,自然是将秦国人视为自己的仇敌,两个国家之间的仇怨进一步加深。
争夺天险,也是秦魏两国爆发战争和结怨的原因
此外还有这两个国家在争夺天险方面的一些争斗,其实这两个国家之所以会爆发如此多的战争,就是因为它们之间的利益冲突是最多的,无论是函谷关也好,还是崤山也好,都是横在这两个国家之间的天险,也都是这两个国家用来制约对方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