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章 赵匡胤的心思

    第十二章 赵匡胤的心思 (第3/3页)

陈桥兵变,黄袍加身,非他所愿,一切都是赵普和三哥自作主张,然后一帮义社兄弟跟着聚势,最后势不可挡。

    而这最大的好处,也就实实在在落在了他的身上。

    如果可能,他其实并不想当这个皇帝。

    自唐以后,只是中原地带,短短的五十年年间,就换了五个朝代,前后十四个皇帝。

    这还没有算辽太宗耶律德光打进汴京乱入了几个月,最后丢下一个乱摊子班师回朝。

    十四个皇帝,除了五个病死,老死,剩下的九个,都不得好死。

    朱温,本想传位给养子朱友文,结果亲儿子朱友珪知道了,先杀朱温,后杀朱友文,朱温另一个儿子朱友贞又起兵杀朱友珪。

    后唐庄宗李存勖本来立了太子李继及,结果魏博兵变,拥立大将李嗣源。

    李存勖兵败战死,太子在从蜀地回来路上自杀,李嗣源继位。

    唐明宗李嗣源在继位问题上举棋不定,临终前次子李从荣谋反被杀。明宗受自己也死了,李从厚继位。

    没过多久,明宗养子李从珂起兵夺位,李从厚又被杀。

    李从珂因为和石敬瑭闹翻,又被石敬瑭联合契丹灭亡。

    石敬瑭临终之前据说要传位给小儿子石重睿,重臣冯道,景延广等立出帝石重贵。

    后汉太祖刘知远传位给隐帝刘承祐,他却逼反了郭威,他杀了郭威全家,最后自己也被郭威杀了。

    周世宗柴荣继位几乎是这几十年唯一成功传位的一次,但是柴荣也不是郭威的亲儿子,只是养子。

    赵匡胤夺取周家天下的手段更不光彩,欺负孤儿寡母。

    他自己也不知道自己这个皇帝能做多久,只要禁军高级将领点头,把军队开出汴梁三十里,把杏黄旗往身上一披,那就是皇帝了。

    藩镇割据,礼法废弛,纲纪颓坏,武人势力的恶性膨胀,文官集团过分边缘化,是五代乱世的规矩。

    他当了皇上也不代表万事大吉,中央集权的问题也远远不是杯酒释兵权或是把藩镇的军权财权收回来就能解决的。

    各地藩镇逍遥了一百多年,当自己的家做自己的主,不可能他一句话,人家就乖乖听话,回家养老了。

    当皇帝第一年,昭义节度使李筠和淮南节度使李重进就造反了,耗尽国力才算平息了叛乱。

    他的义社兄弟在他当上皇帝的过程中是出了力的,哪怕最后削权,也只能让他们去地方上当指挥使。

    他们在地方上花天酒地,贪污腐败,赵匡胤也只能当不知道。

    有时候想想,这个皇帝当的真没有意思,还不如坐镇一方,什么心都不操。

    可是,现在他已经坐上了这个位置,让他放弃,他又不舍得。

    不管怎么说,这也是一朝的皇帝,人间极致啊。

    现在,其他的苦恼又来了,他知道这个弟弟是有大功劳的,他坐到这个位置,这个弟弟最少占了一半的功劳。

    在他的内心里,也是偏向于这个弟弟以后继位。

    因为只有他手里有权,军队人多,才能保证老赵家的福祚永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