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零五章 故事

    第二百零五章 故事 (第2/3页)

    “朝廷知道,道理都通,只是说来话长,”云知意打断他,“你喝口茶压压惊,我从头捋给你听。”

    *****

    天命二十四年,也就是蔡女王田姝登基次年,诸侯苴、薛两国裹挟蔡国、拉拢临海的仲山国,兵分三路合围缙国。

    恰是那时,蔡、缙交界的原州有异族吐谷契越山入侵,妄图渔翁得利。

    为了避免多线作战,缙王李恪昭的王后岁姬匿迹千里奔赴仪梁,对蔡女王且诈且诱,最终使她退出四国联盟,率臣民归顺缙国。

    云知意抿了一口热茶,接着讲下去:“做为归顺条件,缙王李恪昭命我先祖青山君改藩邺城以南,将原属云氏的邺城以北划为田姝藩地,允她收容、安置故蔡国遗民。槐陵见龙峰下那座小通桥,就是我先祖迁往新藩地之前,留给故地的纪念。”

    薛如怀手捧茶盏,震惊到目光涣散:“后来呢?”

    云知意伸手点了点他面前的《女王本纪》:“后来,开国主登基后,又封田姝为‘恭义王’。但,此王爵不世袭。”

    “本是前朝诸侯蔡国王室血脉,开国时也被封了王爵,却因爵位不世袭,后代就没了贵族身份和藩地,只能像寻常人一样,最多就是个官员,”顾子璇笑睨薛如怀,“现在你明白田岭强烈的动因从何而来了吧?”

    薛如怀呆滞地点了点头,却又有了新的疑问:“照你们这么说,开国主那时,蔡女王的藩地上聚集着许多故蔡国遗民,那多少也还有点实力吧?面对‘王爵不世袭’这种卡脖子的条件,她竟不反?”

    “如今由顾总兵坐镇的军尉府,前身是我先祖青山君的府兵,”云知意笑笑,“先祖当时担负着‘防御外敌’和‘防田姝造反’双重职责,麾下除常备精锐官军二十万之外,还有春耕秋练的屯田军户三十万。”

    彼时田姝藩地上的故蔡国遗民老老小小加起来,总共也就七八十万。

    顾子璇不愧是将门之女,一听就明白了蔡女王为何不反:“有总共五十万的兵力蹲在邺城以南,她若敢反,那就是老寿星上吊,活腻了。”

    “原来如此,”薛如怀是初次了解这些古老掌故,大为震惊,到这会儿才慢慢缓过劲,“那再后来呢?怎么不继续压制了呢?”

    “天下一统已是大势底定,那些遗民便渐渐开始与缙人融合,到田姝薨逝之后,这些遗民对朝廷来说已不足为患。为示恩宽,开国主以口谕允田氏后裔可考官入仕,但最高只能做到原州丞,”云知意顿了顿,“同时,又命云氏举族迁往京城,将本地云氏府兵交军尉府,屯田军就地解散转民籍。再后来就是现在这样了。”

    终于捋清了来龙去脉,薛如怀挠了挠头,偷觑顾子璇一眼。“可是,如今就算田岭有野心,他也没兵啊。顾家与他又不是一路人……吧?”

    顾子璇恼火地瞪他:“你看什么看?吧什么吧?我家与他当然不是一路人!”

    之前田岭几次三番对她设套,想通过圈住她来动军尉府,都没成功。霍奉卿提点过她之后,她回去与父母兄姐说得一清二楚,如今顾家对田岭可防备得很。

    薛如怀自知理亏,缩了缩脖子。

    顾子璇这才敛了火气,扭脸看向云知意:“不过我也挺好奇一件事。田家名下所有能打的家丁护卫加起来,总数不过就三千,而军尉府麾下却有二十万大军。实力悬殊至此,田岭准备怎么反?盐铁都是官营,能流入黑市的铁矿微不足道,他就算私造兵器,又能造多少?”

    *****

    “你们还记得两年前,槐陵北山那桩‘匪帮冲突’案吗?”云知意左右看看两位同窗,见他们点头,便接着道,“当时从里面跑出很多孩子。若我没猜错,槐陵北山里有不为人知的铁矿,那些孩子中的一部分,应该是被驱使进小矿洞采矿了。”

    薛如怀蹙眉:“你为什么这么猜?”

    “当初我随钦使沈竞维在外巡察时,曾在陶丘县遇到过一起小型矿难,”云知意喝了口茶,接着道,“矿主提过,其实只要将矿洞开得再小些,就能进一步减少矿洞坍塌的风险。但矿洞太小的话成年矿工难以出入,而现今大缙律又严禁使用十五岁以下的孩童采矿,所以正经矿主们都不敢这么做。”

    而田岭若要不引人注目地在北山采矿,就可以将矿洞开到最小,驱使孩子下矿,即便意外坍塌动静也不至于大到引发外间侧目。

    “还有,我推测槐陵北山不但有矿,应该还是罕见的陨星矿。”

    云知意又从桌上凌乱的书册中翻出一本《上古神异志》,指着书页上一夜略显模糊的字。

    “看这里:‘秋,见龙,北有坠星,天地轰然’。通常陨铁落地时,先是天现长光,然后地动山摇,所以古人以为是有龙摆尾扫落星辰。”

    这段记载是上古时期的一则神迹传说,也是槐陵那座“见龙峰”的地名由来。

    这传说的事发年代实在过于久远,久远到连诸侯列国都还不存在,那时的槐陵根本是个连地名都没有的不毛之地,被后世人遗忘也在情理之中。

    况且,原州人进学识字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