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11章 朝鲜战争的尾声

    第1011章 朝鲜战争的尾声 (第2/3页)

929年8月,中国国民生产总值是日本的三倍,工业总产值则首次超越日本,达到同期德国的三分之二、美国的六分之一;

    机器制造业是日本的2.5倍,发电量是其1.5倍。中国毫无悬念地全面超越日本成为亚洲第一强国。

    来自美国国务院的政策文件称:“中国的岷起是亚洲新的时代的开端,我们应当时刻注意中国的政策以及对美国可能的影响。”

    后来在英国外交部的解密文件称:“沉睡的亚洲巨人已经苏醒,在考虑亚洲政策时务必要关注来自中国的反应。”

    苏联则对中国由经济飞速上升而带来的军事力量上的增强表示了非常强烈的吃惊,并直接促使其第一个五年计划的产生。

    这场胜利,对中国的国力的宣扬是不言而喻的:多年一直谈不拢的关税自主和治外法权,在这场战争后的第一次谈判中就取得丰硕成果。由于最大的阻碍力量日本已经退出了这次谈判,中国政|府顺利收回了全部海关的控制权。

    美、英、法等帝国主义国家甚至主动提出对上海、天津租界的现状进行改革,首次明确要求本国侨民要遵守中国的法律,并撤销了存在长达几十年之久的终审法院。

    民国政|府也不畏缩,提出将上海等原租界变为“经济特区”的概念,以便让外国资本继续享受经济优惠的同时,给中国的经济发展作贡献。

    尽管主管财经的副总理张振鹫对于少帅层出不穷的新奇观点已经不再感冒,但是乍得知这个之前闻所未闻“经济特区”的经济发展模式,还是极大地震撼了一把----在国家亟需外汇的时候,不急着把这些摇钱树砍断,而在“主权归我,实行特别的经济政策,吸纳外资”的出发点下继续保留带着剥削性质的欧美经济制度。

    就这一点来说,“经济特区”仿佛只是租界换了个名称的吸金窟。

    但是只有张汉卿才理解中国走这一步的高明和必要:资本家也是人,资本无利不起早。没有利益的事情,怎么可能挽留直到吸引外资的注入?难道冀希望于资本家要做慈善家?追赶国外先进的工业国,阵痛是不可避免的。

    而此时帝国主义在中国的经济力量还很庞大,如果不加以善用和控制,许多行业刚刚起步的民族资本家是无法竞争过这些资本雄厚、实力超群的大财阀的。

    此外,禁止外国资本投向内地和绝大部分保护性行业,又为英美国家长期在华形成的“门户开放”政策直接冲突,不利于中国的和平崛起。

    虽然胜了日本,张汉卿也不会狂妄到向各大国叫嚣的地步。有了这种“经济特区”,也可以将英美等国的在华经济活动限制在这些地带,在表面上不落口实。

    张汉卿的声望在战后获得了空前的提高,但是明智的,他并没有因沾沾自喜。在他看来,这次战争的胜利并不能说明中国已经取得了对日的绝对优势,恰恰相反,日本军队的顽强和海上力量的绝对优势更加使他深深地感到威胁。

    如果不是他沾了历史的光,仗不会打得那么轻松。而且日本在欧美看来并不是一个真正的对手----它的工业底子太弱了,同样它的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