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章 去外婆家(一)

    第十二章 去外婆家(一) (第2/3页)

汽车的年代,全靠两只脚走路。

    这条漫长的河堤,不止一次出现在大成子童年的噩梦里。

    经过一条条冲畈,一个个村落,怎么也走不到头。

    也许正是有了这样每年一次长途远行的历练,那回前往飞机场的苦难行军,大成子才能最终坚持了下来。

    妈妈难得一身的新衣,用竹篓背着小儿旺子,手里提了一个装着土产礼物的竹篮,大成子跟在她的身后。

    娘三踏着晚秋的晨辉,走在了波光粼粼的河岸边上。

    “卫兰嫂子!今天打扮这么俊,回娘家那!”

    “卫兰!世川怎么没跟你一道?一个人提那么多的东西走远路能行吗?”

    “大成子!你那大肚皮,别把你老娘家吃穷啦!哈哈哈!”

    沿途田地里的社员都认识妈妈,不时有熟人和他们打着招呼。

    “去姥姥家!成子叔!看女人眼馋就赶紧找房媳妇吧!黄花大闺女打扮起来,那才叫俊呢!哈哈哈!”

    “世川不上工我们娘三吃啥啊?三婶!我们走了!你忙吧!”

    “成子姥姥家吃不穷!庄后面有一座大青山呢!”

    妈妈卫兰很少有这样轻松的日子,跟路边的叔婶大娘们开心的搭讪着,玩笑着。

    全是善意的祝福,其中还有一些酸楚的羡慕。

    那个年代的艳阳天里,对于已经出嫁的妇女们来说,走娘家是一件很奢侈的事情。

    没想到平日老黄牛一般忙活的妈妈,原来也是个爱说笑的年轻人。

    如果按照现在的标准,那个时候妈妈卫兰刚过二十四岁,可能还是个正在上大学享受生活的标准青年。

    可勤劳的妈妈,已是有着十年出工经历的老社员了。

    她们那代人生活的艰辛,是今天的青少年们无法想象的。

    妈妈身板挺直,尽管背上手上都有负重,仍然行走如风步履轻盈,一点不像坐月子的病人。

    在大成子的眼里,那时的妈妈英姿勃发,很像露天电影里的女民兵或是女游击队长。

    “儿子!快点跟上!看见大青山了!”

    她不时回头,招呼跟在身后的大儿,还会腾出手来拉着长子走上一程。

    大青山的卫庄就是成子的姥姥家,也是妈妈卫兰小时候生活过的地方。

    她在那儿摘过满身是刺的板栗,捡过松塔、蘑菇,打过烧饭的柴草。

    大青山的旁边,在5、60年代有过一个省文教系统的劳教农场。

    大成子老爹,“右派”分子王守仁,57至61年间,在那儿劳教过五年。

    据老爹回忆,“三年困难”时期,劳改农场的日子比外边好过多了。

    他们每个月有8元的生活补贴,农场里年年丰收,并没有外边的自然灾害,所以填饱肚子不是难事。

    卫庄离农场不远,大成子的姥爷经常去农场拉零工,找点粗糠山芋之内的口粮,得到过成子老爹的接济,一来二去就成了患难知己。

    后来奶奶带着童年时候的爸爸王世川来农场探监,住在妈妈的家里,两家的娃娃亲就这样订下了。

    爸爸每次回忆这段往事,都充满了苦涩的甜蜜。

    他说没有结婚前的每个春天,他都会来大青山的卫庄,进山去采割一种编草鞋的呼啦草。

    据说这种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