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章 去外婆家(二)

    第十三章 去外婆家(二) (第3/3页)

在瓦窑坝会合,穿越整个古徽州,沿江北上,来到了今天的皖西江淮一带。

    也把湘赣诸省的民风和饮食,带到了这里。

    比如这烟熏腊肉,和湘西、赣南一带的老腊肉,就很是相像。

    还有地名,皖西乡村,王郢子、张郢子、铁冲、刘冲、王冲等等,到处都是。

    而以“冲”和“郢”为地名,也是湘楚文化中的一个特色。

    当年楚国的始都江陵就称为“郢”,毛主席的家乡是“韶山冲”。

    大成子家在油坊生产队,周边还有槽坊、农坊、粉坊、孵坊、糟坊生产队。

    据说这些地名,都是由清朝年间的田氏地主庄园演化而来的。

    咸丰六年,雇农出生的田家兄弟从瓦窑坝来到这儿,插草为标屯圈土地,不几年的时间就成为当地的一代豪强,建下了十几座农庄。

    而且每个庄园也各有分工,比如专司榨油的油坊、专门磨制米粉、麦面的粉坊、专门养猪牧马的槽坊,专门酿酒的糟坊等等。

    这些田氏农庄,也就是如今油坊、槽坊生产队的前身。

    大青山里除了满山的毛竹、板栗树外,还有数不清的橡树参杂其中,如今正是一年当中捡橡果的黄金季节。

    吃过午饭妈妈也不歇息,小儿旺子交给姥姥照看,便拉上老舅卫华和大成子,进山拾橡果去了。

    姥爷如今是队里竹器副业组的社员,另外他还有一门制作橡果粉丝的祖传老手艺。

    这几年家庭副业政府不怎么管了,每到秋冬时节,姥爷就把这门手艺又重新拾了起来。

    虽然嫁到了油坊这个产粮大队,但精于计算的妈妈也还没有忘记这个老营生。

    每次回娘家,她都会自己拾果、亲手磨粉,做上百十斤的橡果粉丝带回去,让爸爸王世川挑到集市上出售。

    这样一趟娘家,年中买两个猪仔的花费就赚进腰包里了。

    姥爷会经常笑话她:“兰子,你这辈子过不上好日子天理难容啊!太会算计了!”

    “不是穷怕了嘛!如今也不割资本主义尾巴了,你姑娘再不辛苦一点,怎么养活这一大家子啊!”

    妈妈答道,她骨子里的勤劳和算计,也是跟姥爷学来的。

    成子爸爸真是有福人啊,娶到了成子妈这样的好媳妇。

    橡果的外形像毛栗,也是一层刺壳包裹着。

    不过橡果外层的刺不怎么扎手,而板栗的外壳才是真正的刺猬。

    外行人去山里摘板栗,都会有一种狗咬刺猬无处下牙的感觉。

    老舅爬到橡树上一通震荡,橡果的刺壳便如冰雹一样砸了下来。

    妈妈打小就是采拾橡果的高手,如摘棉花一般上下其手,不一会的功夫就装满了一大篮子。

    大成子提着竹篮跟在妈妈的身后,不时偷偷拣出一两个来,剥开第二层的硬壳,把最里层毛栗状的果肉放进嘴里。

    这种啥都要尝一下的习惯,都五六岁了还没有改掉。

    一口咬下去,涩得他不禁连打了几个寒颤。

    “孬儿子,好吃吧?”

    成子的这些动作,逃不过妈妈的眼睛,她幸灾乐祸的笑问道。

    “不好吃!苦死了!”

    成子接连吐了好几口吐沫,才把嘴里的苦涩味清理干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