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六章 家有“痴儿”(二)
第四十六章 家有“痴儿”(二) (第2/3页)
下也充满了使不完的力气。
“坐大板车好丑啊,像进城卖猪似的!你骑自行车来吧,来之前给我写信,我们在鲜花坪碰面!”
车文毕竟是文化人,城里人的所有做派她看一眼就会了。
用大板车拉着媳妇进城,那是一字不识的庄稼汉们才会干的事情。
而小车老师的委托也给王元初出了道难题,如果真亲自开口向老车支书提起这事,就等于为自己的长孙前去提亲了。
人家答应还好说,万一一口回绝,丢了脸面事小,以后彼此之间就不好相处了。
不管是红石湾小学的基建、生源,还是红石湾茶厂未来的发展,都还有很多地方需要仰仗这位父母官。
尽管他也非常喜欢车文这女娃,知书达理贤惠能干。能取回这样的长孙媳妇,也是他们老王家的福分了。
回到红石湾后,老先生向儿子提起这事,王世川的感觉却和父亲正好相反,他认为侄子相貌堂堂一身的本事,与小车老师正好般配,更何况是两个年轻人自个先对上眼的。
老车支书为人大气爽快,肯定不会因为结亲家不成而坏了老辈人的交情。
所以父亲可先探探老车支书的口风,无论成与不成都是好事。
从十八盘到鲜花坪,是一段十多里的下坡盘山公路。
在王世川一声“鲜花坪到咯”的吆喝声中,这趟苦中作乐的长途旅程也进入了尾声。
南山上的宋代古塔顽强依旧,矗立在水库边的山包上,令王元初触景伤情,想起了很多年轻时候的往事来。
当年这片山沟沟里还没有如今的水库,皖西北最大的茶市麻埠街就在山下的西沙河边上。
市井茶楼繁华如烟啊,还有他们这些青衫礼帽、前往文昌宫朝拜的莘莘学子们。
人生苦短呀,旧时的船歌还在耳边回响,然而沧海已经变成了桑田,一晃这辈子都快走到头了。
进麻埠衣冠堂堂,
出麻埠屌蛋精光。
鲜花坪上回头望望,
有钱还来麻埠逛逛。
…..
从陆安州买回的几百本图书,放满了红石湾小学阅览室的所有书架。
有十几套小人书,包括《岳飞传》、《杨家将》、《铁道游击队》、《西游记》等连环画的全册,都是那个时代的娃们最爱看的通俗读物。
四大名著和《红岩》、《青春之歌》、《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这样的红色小说,构成了阅览室的主体藏书。
还有少量那个年代在国内广为流传的外文译本,《茶花女》、《基督山伯爵》、《悲惨世界》等等。
肯定也少不了唐诗宋词、四书五经、鲁迅文集、十几本新华字典和《十万个为什么》。
一些小娃们看不懂的哲学、文学书籍,是专门为学校老师们准备的精神大餐,马克思的《资本论》、卢梭的《忏悔录》、《荷马史诗》、泰戈尔的诗集列于其中。
放报纸的木架也从教师办公室移到了这儿,还有一大摞《大众电影》的彩版期刊,是小车老师从旧书摊上低价淘购来的。
那个时候新华书店的图书售价,大多在一毛到两三块之间,书目也不像如今这般的丰富。
所以王元初他们带去的三千元经费,差不多把书店货柜上摆放的书籍不重样的买了一遍。
也使得红石湾小学的藏书规模,一下子升级到了区办高中的水平。
没有手机网络、电影电、文化生活极度匮乏的年代,这些图书给师生们带来了前所未有的精神冲击,也带来了教学管理上的短暂混乱。
阅览室日常开放后,孩子们一门心思全迷在了小人书里,都没有精神安心的听课了。
王元初不得不临时制定了一套硬性的规章制度,把娃们的注意力重新拉回学习上来。
每周每位学生只准借一本图书,借书时间在周六下午放学之后,周一上午的课间要归还图书。损坏图书、逾期不还者,取消一学期的借阅资格。
而且借书、还书的流程,都由老先生亲自登记把关,谁都不能蒙哄过去。
这个规定实施后效果明显,上课时间不再有人在课桌下偷看小人书了,课间休息孩子们都成了讲故事的小能手。
中外古今名家们的神来之笔,向这些山里娃展现了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