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一章 山乡巨变(二)

最新网址:m.kudushu.org
    第七十一章 山乡巨变(二) (第1/3页)

    都改革开放四五年了,红石湾大队还没有粮食加工厂。

    最近的粮站距离这儿有三十多里的山路,社员们每年的水稻、小麦、玉米收获了,想加工一点精米白面,不但要来回走上半天的山路,有时还要排半宿的队才能轮到,想吃上一口白米饭白面馍真是太不容易了。

    所以很多山里人至今还在沿用着最古老的粮食加工方式,水磨舂米,石磨碾粉,自给自足。

    红石湾的大峡谷里有一条南溪河,河边有一个谢家畈生产队。

    不知何年何月,谢家在外从军归来的老祖宗,在河边架起了两座高大的木头水车,利用流水产生的机械力来舂米磨面。

    生产队的时候,这两架水车属于集体财产,如今谢家人又收回去了,常年对外营业。

    每加工一百斤的水稻或小麦,收取一两斤的米面作为资费。

    王世川刚到红石湾时就意识到了这个商机,但这两年全在外边做买卖,也就把这件事耽误了下来。

    如今在这边安家了,卫兰又搞了树下养殖业,经常需要到山外收购些麦麸细糠之类的饲料。开间粮食加工厂的设想,才又回到了王世川的脑海里。

    “世川,加工厂肯定是好买卖,我担心你忙不过来。你看看上河沿的粮站一天到晚忙成啥样了!你这个加工厂要是建起来,不光是我们红石湾大队,周边几个大队的社员都会对这跑。到时候你会忙的屁股都不落板凳,哪还有时间炒茶?”

    和孙师傅商量这件事,老茶师明显的不赞成,他觉得王世川又在这山望着那山高了。

    卫兰也不同意王世川做这件事,更多的是从成本收益的角度来考虑这个买卖的。

    “世川你算算看,我们每次到大队部加工粮食,一百斤稻谷至少要二十分钟的时间才能加工完。一个小时三单生意,一天干十个小时就是三十单,每单收费五毛钱,去掉油费、机器磨损,还没有一斤茶叶赚得多。世川,你可能别在瞎捯饬啦!”

    她的这么一通经济账,也直接给王世川的这个投资计划判了死刑。

    “我们经营茶行的都讲究风水,要有一个清静的地方。公社粮站的加工厂,好家伙,半里路开外都能听到那个轰隆声,把土地公公都吓跑了!”

    有了卫兰的反对,孙师傅也更加理直气壮了,连粮食加工厂的选址在茶园附近,他都觉得不太适合。

    高端的茶水自带一股神仙之气,所以人迹罕至的大山深处才出好茶。

    轰隆嘈杂的加工厂如果放在野茶园旁边,就把茶叶的风水破坏了。这种说法虽然有点牵强,但在老茶师看来,却是祖宗留下来的老规矩。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从我国茶文化的传承和溯源来看,感觉偏向道家的思想更多了一些。

    “我去问问老车书记,这个事情咋办。全大队连个加工厂都没有,他这个父母官也该管管了。”

    王世川还是不甘心,在他看来这也是最基本的民生问题。

    山外的农村,早就吃上机器加工的精米饭白面馍了。这山旮旯的人家,干饭里尽是糠渣渣,蒸出来的老面馍馍,黑不溜秋的吃着磕牙。

    这种状况对于已经吃饱饭,开始重视生活质量的农民商人王世川来说,是无法忍受的。

    他还清楚的记得十几年前,和大哥王世春第一次去加工厂的场景。

    兄弟二人走了四十多里的县道,头顶着粮食袋子涉水蹚过了齐腰深的淠河,才来到了刘家渡的村办加工厂。

    据说这是全县第一座对外营业的粮食加工企业,四里八乡的人们像赶场交公粮一样,肩挑人扛、推着旱车蜂拥而来,挤满了乡村街道的每一个角落。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最新网址:m.kudushu.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