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二章 风吹稻花(三)

    第九十二章 风吹稻花(三) (第2/3页)

知足常乐的人,还是小富即安的农民思维。

    这几年来干出的这些个大事,很多时候都是外部环境胁迫的结果。

    所以只要自家茶厂生产的绿茶品质能够统一,县城茶货店的绿茶货源能有保证,别家茶厂的质量问题不会算在他的头上,就已足矣。

    不过这样一来,王世川和他的茶货店,从此以后只会销售自家茶厂生产的绿茶了。

    他的这种思路,其实就是后来所说的全产业链的经营模式。

    茶叶合作社(茶园基地)+制茶工厂+茶货店,从原材料的供给端到最终的销售端,完全做到了自给自足。

    这样经营的好处很多,保证货源供给、降低原料成本、防止技术泄密、保障产品质量等等。当然对于王世川这位农民商人来说,这些都不是预先谋划出来的,他那时候根本还没有资本运作和产业链的概念

    他的行为就是摸着石头过河,头疼医头脚疼医脚。

    红石湾大队开茶厂的多了,收不到茶草无米下锅,才被迫投资茶园,组织茶叶合作社解决茶草不足问题。随着绿茶市场竞争日趋激烈,茶叶批发生意的利水越来越薄了,才想起开间茶叶店自家销售。

    所有的决策在当时看来都是一种被迫行为,但是偶然中又有必然性。

    在被时代推着走的过程中,不知不觉之间就把这好事办成了。

    四月的红石湾,再次热闹了起来。

    一批批采茶工,或者搭乘四轮拖拉机、或者结伴步行,从山外纷至沓来,沿途寻找需要雇工的主家。

    红石湾茶厂的采茶工,还是去年的那批人,清明刚过就来王世川家住下了。

    他家的伙食好,工钱按日结算,关键是每晚还能看电视。

    所以每年这个季节,各地的采茶工都挤破头想来红石湾茶厂揽活。第一年的茶季刚刚结束,就把第二年的工作预定了下来。

    合作社那边的各家茶草陆续运来,红石湾茶厂如今已经用机器杀青了。

    十几位炒茶师傅抬着烘篓,轮番给杀青过后的毛茶拉火。

    他们的步履轻盈带着节奏,好像古风的舞者,正在表演着一种古老的乡土祭祀。

    炒好的熟茶趁热装桶进行二次发酵,锡皮封口的茶桶,慢慢堆满了仓库的每一个角落。

    老车支书和孙师傅也过来了,此时正在场院的老茶树下品着新茶畅谈前事。

    卫兰领着三个妇女在厨房里忙活,采茶工、茶厂工人一共几十号人的一日三餐,全指靠她们了。

    王世川如今替代了孙师傅的位置,通盘把控炒茶工艺每一个环节的质量关。

    一年的生计就在这十几天了,他一天到晚忙的陀螺一样,恨不能长出三头六臂来,当做几个人使唤。

    老板做到这个份上,事事冲锋在前,真是太辛苦了,用现代管理思维来看也是低效率的。

    但绿茶这个行当不比其他的制造业,天生不具备规模化流水线生产、职业经理人打理的企业潜质。

    遵循古法、作坊经营、匠心炒制,直到今天,仍然是高端绿茶生产的不二模式。

    所以若干年后,深谙绿茶之道的王世川,主动把他的绿茶版图进一步收缩,只剩下野茶园这一块茶叶基地了,专门经营定制绿茶。

    这个时候,王世川彻底静下心来,炒茶卖茶已经不再仅仅为了赚钱生计了。

    雾霭朦胧的清明时节,起上一盆炭火,为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