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卷 麓川之战 第一百四十三章 正午攻势(三十三)

    第一卷 麓川之战 第一百四十三章 正午攻势(三十三) (第3/3页)

   内外都缺人,战事的压力的情况又越来越大的情况下,开始依赖一定程度上的招募兵制,这些招募兵的实力参差不齐,有一些人被精挑细选出来,充作高级将领的亲兵,实际上参加的战斗反而是少的,平白增大了战争的资源供应负担。

    而剩下的许多人,则是作为民夫来供应大军使用,说的好听点,叫做预备兵役制,但是这些处于卫所编外的预备兵,在明英宗时期还没有能够得到很好的装备与训练,让这些士兵能够具备足够的战斗力,而这种情况导致的结果就是战争的耗费越来越大的情况下,能够取得的战果却越来越有限。

    而如果以这种最终的结果来反向评价明宣宗当时的战略的话,可能反而是无比正确的,是唯一可以做的选择,放弃这种白白消耗资源却无法获得足够实际利益的地方,是再正确不过的决策了。

    这也是后世无数人的看法,认为明宣宗是休养生息,创造了一个治世。但是问题在于,本不至于如此,本不至于会在边疆各处陷入苦战,陷入资源消耗的死循环,无尽旋涡。

    是明宣宗朱瞻基自己的战略造就了这种不得不放弃利益,别无选择的局面,他是悲剧的制造者。

    当他接手这个庞大的帝国时,这个帝国本来有可能成为人类文明史上最强大的国度,但是他无论是为了不知道何种原因或者理由,让这个帝国走上了一条看不到光的黑暗长路,这条路的尽头,是死亡,是奴役,是文明的绝望。

    视角回到白千帆身上,他以一个边疆战场上军官的身份,是无法看到那么广阔尺度的战场的,更无法了解到后世的历史轨迹,但是他能够看到最真实的境况。

    高级将领的军队越发变成亲信的部队,保持着绝对的战斗力的同时,也逐渐选择避战保存实力,这种做法如果硬是要理性的分析的话,也是讲的通的,一方面战事不顺,部队的安排必须慎重,不能让主力精锐冒太大的险,另一方面,战事的失败,主将要承担责任,如果能够保住精锐主力的话,那么责任至少不会太过沉重。一切都还有转机。

    如果从感情方面去分析,那就更没有让高级将领的亲信部队去犯险的说法了,将领在战场上还是要依仗他手下的部队的,如果自己的部队消耗殆尽,一方面在战场上没有人能够保护主将的性命,另一方面战争结束回去后,等待他的也不会是什么好的下场。

    但是无论是理性还是感性的分析,都疏忽了一个最重要的点,那就是如果都在为自己负责,那么谁来为战争负责呢?从一个大的角度来说,每一个人都在为自己负责的同时,也是在为整场战争负责,但是事实上,无数像白千帆以及他的的部下那样没有背景,依靠过去多年的战事逐渐培养和发展起来的部队,在用自己的生命来为战争负责。

    说到底,这种战争其实就是在透支军队的生命,阵亡掉的不只是战士,还有一支军队的传统,崩溃的不只是一个小小的卫所,还有随之的一整套军事体系,最终摧毁的是军队的灵魂,是维持这个国度稳定的军事体系。

    在那时,在从交趾撤军时,白千帆二十六岁,他第一次想到了,也许有一天,自己会和同僚一样,用尽最后一丝力气后,死在战场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