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最新网址:m.kudushu.org
    第七章 (第1/3页)

    五月二十三日、五月二十四日,这揪心的两天,又在纷乱忙碌中过去了。在这两天中,大华公司、宁阳镇守使署、宁阳县知事公署、省实业厅以及有关各方,为营救遇难窑工,进行了最大努力,他们从省府消防警察队、从上海消防警察队火速增调了二百余套先进的氧气呼吸器,于五月二十五日精心组织了第二次井下抢险。抢险又告失败。主井及副井周围之马场、料场已完全被大火吞没,井口保险煤柱已猛烈燃烧,井壁之罐笼道木也着了火,抢险队到达之处,无一活人。为了减小火势,公司关闭了风车。同日,省府急电北京**农商部,请农商部速派要员查处大华灾变,研讨扑灭地下大火的紧急措施。五月二十六日,农商部特派全权交涉员刘芸林等一行八人抵达田家铺。是日上午,上海《民国日报》、省城《民心报》、《益世导报》、北京《新国民日报》四家报馆也派员赶抵田家铺,报道灾变情况。

    与此同时,一个未经证实的消息,像幽灵一样在田家铺镇上四处流传:**和公司打算放弃营救计划,封闭矿井,要把遇难的千余号人全部憋死在井下!

    这是田家铺人的感情和理智所不能容忍的,他们除了动用武力一拼,已别无选择。他们在等待证实这个可怕的消息。只要这个消息一经证实,他们就要拿起大刀、拿起土枪了!

    任何人、任何力量、任何**都无法阻挡他们为自己同胞的生存权利所进行的正义斗争!

    二十六日下午,胡贡爷、田二老爷领导的田家铺窑工代表团对属下窑工进行了严密组织,以十人为一组、十组为一队、十队为一团,建立了应付突变的窑工武装。与田家铺有联系的十几个村寨已将民间武器秘密向田家铺集中……

    下午三时,由大华公司劳务处确凿查明:井下遇难人数为一千零二十一名。

    最先知道这个准确数字的,是省城《民心报》记者刘易华。刘易华获知这个数字之后,立即就近钻到田家铺矿门口的一家小茶馆里,趴在茶馆的破方桌上起草了一份电讯稿:

    本报田家铺特派记者专电:中华民国工业史上最大惨案——田家铺煤矿沼气爆炸案今日始见端倪。据开矿之大华公司查证,罹难者计有一千又二十一人,公司并有关方面施行两次营救均告失败,千余遇难者生死不明。此间人士传云:公司并有关方面将放弃营救努力,以求保住矿井,田镇窑民甚为愤怒,已组织工团拟以抗争,镇中老弱妇孺皆呼皇天矣。

    电讯稿写好之后,刘易华问开茶馆的老人:

    “老人家,镇上可有电报局?”

    老人不懂:

    “什么电报局?”

    “就是……就是拍电报的地方!”

    “电报是什么东西?”

    “噢,噢,就是邮局,邮局在哪儿?”

    老人听懂了:

    “油局?油局有、有!不过,我们镇上叫粮行。粮行里卖油,有上好的豆油,也有小磨香油,只是价钱贵了一些……”

    刘易华哭笑不得,起身走出了茶馆。

    走到分界街上,他才觉出了自己的无知:这么一个破烂落后的小镇,哪会有什么电报局呢?看来,要想在这个鬼地方将这份电讯稿发出去,只有通过大华公司了。而大华公司是此次惨案的责任者,这帮欺压劳苦民众的害人虫,能允许他将这种内容的电讯稿发出去吗?恐怕不行。

    那也得试试。

    刘易华从省城赶赴田家铺之前,曾就此次惨案的探访、报道问题和报馆的主笔先生进行过磋商,就全面地、真实地报道惨案一事,达成了一致的认识,主笔先生认为:此次大华惨案是有代表性的,在一定程度上集中体现了中华民国现行资本制度的野蛮性和残酷性,故,报纸应不遗余力,排除一切障碍,予以客观报道,以期引起北平徐世昌**及有关各方的注意。《民心报》要体现民心、民意,对劳动界的苦况、惨状,一要呼吁,二要声援……

    《民心报》自前年创刊以来,一直极为关注劳动界的情况,曾相继报道了省城人力车车夫罢工,长江机器厂劳资纠纷,省内漆业工人请愿等消息。去年五月,北京学生首先呼出“取缔二十一条”的口号后,举国为之震动,罢工,罢课,罢市接连不断,《民心报》也大都予以报道。也正因为这样,刘易华才在今年一月和《益世导报》的主笔闹翻之后,投到了它的门下。

    现在,《益世导报》的特派记者郝文锦也来到了田家铺,刘易华认定:《益世导报》的应声虫们,又要为掩盖大华惨案的真相,歪曲窑工生活现状绞尽脑汁了,所以,他得努力,他得尽快地将真实情况报道出去!决不能让《益世导报》先声夺人。

    刘易华离开茶馆,沿着分界街走进了大华公司的大门,径自闯进了公司的公事大楼。在大楼的门厅里,他撞见了刚刚认识不到六小时的公司协理陈向宇,他将他拦住了:

    “陈先生,我正要找你!”

    陈向宇笑了笑道:

    “什么事?”

    刘易华从西装口袋里掏出那份急待发出的电讯稿:

    “我想借用一下贵公司的电报机,将这份电讯稿发到省城。”

    陈向宇接过电讯稿看了一下,脸上的笑容渐渐消失了:

    “唔,这事恐怕不行!镇守使张贵新旅长传下话了:任何有关矿井灾难的新闻电讯,一律要经镇守使署检查,否则,不得拍发。”

    刘易华冷冷一笑:

    “岂有此理!张将军这样做是违法悖理的!我《民心报》乃经官方许可的合法报纸,有权报道灾变情况!”

    “是的!是的!刘先生言之有理,可现在事情尚无结果,窑民情绪波动,骚乱一触即发,在此情况下,暂缓报道,也是不得而已!张镇守使是本地最高军政长官,对地方局势负有严重责任,故不能不谨慎从事,乞请先生鉴谅!”

    刘易华怔了一下,又问:

    “所有报纸记者的稿件都要检查么?”

    “是的!都要检查!不过,张镇守使是理解诸位苦衷的,他将每晚派人向你们通报事态的发展,你们可通过镇守使署发布的新闻,向外界报道……”

    “这是掩盖事实!垄断舆论!”刘易华大声嚷了起来。

    “别吵,刘先生!别吵!这个问题,你可以直接和镇守使署的人谈!”

    “我要面见张旅长!”

    “可以,只要他愿意见你!他在二楼议事厅,如果你能上得去,就去找他吧!恕不奉陪了,我还有要事要办!”

    陈向宇转身走了。

    刘易华郁郁不快地将电讯稿重新塞到口袋里,恨恨地想:万恶的资本阶级就是这样勾结军阀、勾结腐败的**,与劳动界的穷苦民众为敌的!他们压榨劳动民众,盘剥劳动民众,竟不许民众们发出一声痛苦的**!这个罪恶的国度简直像一个密不透风的铁桶!劳动民众除了在这桶里挣扎外,别无出路!即便死了,世人也不知他们是怎么死的!在世人的眼里、在那些老爷太太们的眼里,好像什么都没发生过!这不行!他刘易华有责任,有义务把这里已经发生的一切披露出去!他刘易华就是要竭毕生之精力来为劳苦民众疾呼,打破资本阶级对舆论的垄断!

    他决定面见镇守使张贵新,对其非法的新闻管制提出抗议!

    他正了正脖子上的缎子绣花领带,将领带向衬衣的领口上紧了紧,一扫脸上的忧郁和不快,抬腿踏上了通往二楼的楼梯。

    在二楼的楼梯口,几个持枪兵士将他拦住了:

    “站住!镇守使张旅长有令,任何人不得进入二楼!退回去!退回去!”

    刘易华却不退。他想说明自己的记者身份,可转念一想,觉得不妥。这位镇守使眼下提防的就是记者,说出自己的身份,也于事无补。

    他灵机一动,很威严地道:

    “我是农商部矿政司的,上午刚到此地,就住楼下,你们不认识了?”

    “噢!噢!得罪!得罪!请!先生请!”

    刘易华目不斜视,认准议事厅的大门,径自走了过去。

    大门虚掩着,议事厅里坐满了人,农商部特派全权交涉员刘芸林——一个年约五十岁的蓄须老人正滔滔不绝地说着什么,身着军装的镇守使张贵新腰杆笔挺地坐在一旁的沙发上。靠着大门附近的一侧,坐着大华公司的总经理李士诚、副总经理赵德震、总矿师王天俊,另一侧坐着省实业厅李炳池、池铭历等一批官员,县知事公署的一帮长袍马褂们也散见其间,小小议事厅里几乎集中了处理这场灾变的各方面的首脑人物。

    一推开大门,刘易华便觉着这里气氛很不一般,似乎这里正酝酿着一个重大阴谋;而且,他本能地预感到,这问题势必与田家铺劳苦民众的切身利益有着重要的关系,他觉着很有必要把这里的一切完全弄清楚!

    他放弃了向镇守使张贵新抗议的打算,坦然地走进了议事厅,在大门一侧省实业厅官员们身后的一排木椅子上坐下了。木椅上还坐了一些人,这些人中的一个瘦子在他坐下时,向他点了点头,他也向他点了点头。

    农商部特派交涉员刘芸林还在说,一边说,一边呷着茶。刘易华觉着这位农商部的钦差大臣简直像个太监,他声音细声细气地,再加上一口苏北话,听起来颇为费力。

    “……诸位,我刚才说了,我们要理智、要清醒、要正视现实。现实是什么状况?现实是遇难窑工已全部丧身井下!这不是凭空的臆想和猜测,而是营救队两次深入井下后作出的结论。关于营救情况,在座诸位比鄙人更清楚,鄙人就不多说了。因此,我想提醒诸位,此次研讨的中心议题,不再是人员的营救问题,而是如何保住田家铺煤田、如何扑灭这场地下大火的问题!众所周知,田家铺煤田属无限级,煤质之优为举世公认,设若我们不能迅速而有效地制止地火蔓延,田家铺地下的这块无限级的煤田就会遭到彻底毁灭!为此,农商部特派鄙人赶赴至此,以示关注,望诸位在提出高见时注意到这一点。”

    刘芸林说完了,开始在沙发上点烟。

    刘易华十分震惊。他万万想不到,代表**的农商部竟然这么冷酷无情,竟然为保住地下这无生命的煤田,置一千余名窑工之生死于不顾!这真是一个伤天害理的阴谋,搞这种阴谋的人,搞这种阴谋的**,都属于被打倒之列!

    “我……我说两句!”大华公司总矿师王天俊站了起来,“兄弟我……我想提请**考虑,现在……现在就放弃对井下窑工之营救,是否为时过早?灾变自二十一日夜发生,迄今不过五天,或许地下尚有活着的工人?况且,按一般情况来说,就科学之观点来看,五日之内,人是饿不死的,若是有水,甚至可活至十日以上……我们可否再进行一些营救之努力?”

    “废话!如何努力?怎么营救?王先生,请立即拿出一个方案来!”省实业厅官员李炳池坐在沙发上不耐烦地插话道。

    “我……我……我想,至少,至少我们可以暂不封井,留下出井口,如有活着的窑工,他们会爬上来的……”

    李炳池又道:

    “那我问你:这五天以来,有几个遇难窑工从井口爬上来了?”

    “有……有三个,据我所知有三个。”

    “这是哪一天的事?”

    “大概是五月二十三号的下午。”

    “请问,今天几号了?现在井下是什么情况,你知道么?大火烧成了什么样子,你知道么?”

    “可……可这是千余条人命呵!”

    李炳池霍地站了起来:

    “总矿师先生,你现在想到千余条人命了!灾难发生之前,你们干什么去了?不是你们将窑工生命视同儿戏,何以酿出今日大祸?!”

    李炳池缓缓转过身子,两只眼睛冷峻地环顾着众人:

    “诸位,根据通风、爆炸排水及各方面有关专家鉴定,田家铺井下之遇难工友已全部死亡,死亡的直接原因是瓦斯、煤尘的两次爆炸和由此带来的大火,间接原因是大火燃烧后的煤气窒息;因此对人员的营救已是徒劳无益。对此,我很沉痛,我为这一千零二十一名窑工弟兄的死,感到极度悲哀。死去的,已经死去了,但我们必须为活着的人、为这块无限煤田、为我们灾难深重的国家想一想。我赞成刘老的意见,我们应该立即采取断然措施,阻止这场毁灭性的大火继续燃烧。我考虑了三个方案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最新网址:m.kudushu.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