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章 粗浅的比喻

    100章 粗浅的比喻 (第2/3页)

令职员按图索骥,买了书之后发往天津。

    在李康平的记忆中,二十年代末、三十年代初,中国迎来了相对稳定的一段时期,北平研究院、中央研究院蓬勃建设、顺利运营,中国物理迅速发展,领军人物是饶毓泰、叶企孙、吴有训、赵忠尧等大师,这些大师培养了众多优秀学生,师生齐心协力,中国本土物理显露出一丝曙光。

    可惜的是,中国物理初见曙光之际,抗日战争爆发了。

    幸运的是,日军炸了我们的校园和研究所,毁了我们的设备和资料,但我们的科学人才在西南延续火种,并在新中国成立后将火种转化为国之重器和新中国的教育体系、科研体系。

    教书之目的是育人。

    有了人才,一切就好办了。

    顺着这个逻辑逆推,育人那得有书啊。

    李康平、饶毓泰、叶企孙、吴有训这代中国物理学家,他们大学是在国外念的,他们学的是洋教材,在洋人建立的体系下读书学习、科研攻关。

    并非每个中国学生皆有机会赴海外求学,所以中国得有一套本土化的教育体系。

    李康平能力有限,他只能在物理方面,最多兼顾数学,在物理、数学领域为中国本土的教育、科研做点贡献。

    继续读信,李康平见到了C.G.达尔文的回函。

    “K.P.李阁下……”

    C.G.达尔文挺客气的,他使用了“阁下”这个尊称。

    “K.P.李阁下:很高兴收到你的来信。现在,谈到你关于物理学的那些观点,我们在此期间也考虑了其中和我们的工作相关的几点。我们同意你的见解,即只有对于和周期相比是足够长的碰撞时间,才能预期由碰撞造成的确切量子化。但是关于在其他情况下发生的是什么事情,关于我们遇到的是能量守恒定律的失效呢,还是存在什么别的出路,我们现在还不是十分明确。你忠实的查尔斯·加尔登·达尔文,伦敦,1922年12月25日。”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