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5章回到家的夜晚

    第05章回到家的夜晚 (第2/3页)

获得理想的结果呢?

    为何这样的孩子,总是处处渗透着与众不同?他们到底是天使降临,还是被天庭贬入冷宫?或是天外星秀,而遗落人间呢?

    虽然看起来,他们也同样拥有正常儿童的潜力或能力,可为何总是像风雨飘摇中的一堆炭火,而时时在易熄易燃中,又坚强也艰难闪烁着微弱的光芒呢?总是是是而非,知而不想能而不为呢?有些时候甚至就如圣人一样,旁视无物无欲无求!

    然而,当想到这里,忽然好像有些明白了…

    也许是”欲望”!孩子对很多事物明显表现的没兴趣。而兴趣的核心不就是欲望吗?可是欲望又是如何形成的呢?应该是由听觉,视觉,味觉,嗅觉,和触觉体验所形成的一种心理意识…

    而这种心里体验的意识不正如佛教所说的“意或意根”吗?如果五官触觉再加上“意或意根”不就是佛教所说五蕴六根吗?

    难道孩子是因为这个“意根”出了问题吗?

    而意的形成是建立在五官触觉的基础上,那不就是等于是五官触觉,导致显意识体验的意根问题吗?

    而欲望是建立在感觉意根的基础上。那不就是说明欲望是意根或显意识的产物吗?

    虽然“意,意根,显意识体验”这三个不同的名词,但实际在本质上就是一个意思。简单通俗浅层次的说就是感觉。如果再加上五官触觉,那自闭症几乎所有的问题,都应该可以归纳到佛教称之为五蕴六根范围内所导致的心理行为问题…

    因为,孩子的一切表现,总是觉得他在欲望,或意根,或感觉,或显意识体验方面,始终都像个醉汉一样,时醒时睡。在刻板,狭窄等负面兴趣行为上,总是像喝不醉,越喝越有瘾!而在其他正面积极方面的兴趣与行为上,又好像越睡越沉,又怎是难以唤醒…

    也许一切就是如此巧合,既然是欲望导致的问题,那欲望的支点又是建立五官触觉上,可是,它就算是像风一样能在无影中来去,但总该也有个规律吧…

    就在我想到“规律”这点上,似乎又忽然明白,到达这个层次,就应该是属于环境与生理感知系统上,所形成的三大意识问题了。就是佛教称之为五蕴六根,耳鼻眼舌身意与环境。而产生相应的声相味嗅触法。由体验形成的“意根或显意识”,在形成潜意识的同时,再作用思维意识与潜意识的形成互动。而思维意识就如佛教所说的神识,潜意识就如佛教所说阿赖耶识或第八识!如果因此而言,再加上五官触觉,这不恰恰符合佛教的八识体系吗?

    而这八识体系,其实就是情绪,欲望,思想,行为乃至于命运的发源地。而佛教的修行,就是要先从外在的五官触觉由持戒开始,达到修空或恢复内在意根的初始状态,也就是通过前七识,修空第八大潜意识里的一切信息,而让五蕴六根,不再和环境产生意的反应。而让思维意识的神识回归原始本体。

    这七大意识形成的潜意识,以显示在显意识为首的层次,被佛教称之为妄念。而修除妄念回归本体,就是所谓的回到佛性真如或老子所说的回归自然之道…

    那么自闭症孩子的很多行为,如果单从表现上看,那似乎存在很多与修行者类似的现象。所以,如果再从康复上以修行概念而言,那不恰恰如佛教徒相反的修行入世吗?或者修正错误的生命认知吗?人类的认知能力从哪里来的?不同样是建立在五官触觉功能的基础上吗?

    所不同是,佛教徒的目的要修去显意识妄念,达到出世目的。而自闭症孩子却是要反过来,修出更多相应的显意识体验或妄念,才能在欲望的驱动下,生发相应行为,而达到符合现实生存的需要,也是达到入世的目的…

    那如果真的如此,把佛教修行理念反过来使用,不应该同样也可以有效康复孩子的问题吗?

    也许就算是基因或者存在某些神经或者其他方面器质问题,我想只要在一定程度范围内,如果从现代科学对佛教修行者的医学检测结果来看,那不同样说明心理意识完全可以改变生理上的一些原始状态吗?这种原始状态的改变,如果站在自闭症孩子生理功能的角度来说,那不正是生理功能的修复与重建立的支点吗?

    科学检测修行者脑部的异于常人的结果,和到现在科学都难以确定舍利子的本质因素,不同样可以有力的说明,身心同时存在相互影响与塑造的关系吗?心灵的力量,不同样可以改变与塑造生理状态吗?

    这种唯心与唯物同时存在与相互现象,不仅仅符合佛教由无无明的一元观,而产生的无无明与无明中,形成缘起四种元素风云雷电的因缘聚散生灭论。同时不也恰恰符合中国老子的道为一,太极阴阳两仪而生四像成万物吗?以及与爱因斯坦在本质为一的基础发现的相对论而存在的思维时空吗?

    这到底是巧合,还是臆断,还是三位智者探索到的雷同真相?

    虽然不管如何,但都可以说明宇宙内外,没有任何绝对独立存在的事物。因此,当问题难以用独立分解的方式解决时,那可以再试着回过头来,利用事物的相互存在性,在此长彼消与此消彼长的效应中,进行探索有效方案。如果这种模式,用于自闭症和其他身心问题的解决方案中,又将会如何呢?我想应该可行…

    也许这次我又猜对了,因为孩子在很多不同的外在行为表现上,似乎都存在一些相同的内在心理问题。那就是或许因为显意识良性体验不足,和同时又存在一定程度的负面显意识体验,导致兴趣薄弱的辐射性狭窄,造成了兴趣狭隘。因此,显意识体验受限或因变异导致体验差异,就像一部不争气的汽车,总觉得因为驱动力不足,而造成很多功能难以正常发挥…

    如果说行为的基础是兴趣,兴趣的基础是欲望,欲望的基础是体验,体验的基础是建立在生理感知与环境相互的结果上。那么就可以说明,同样的环境刺激,但由于每个人生理感知的差异,会导致不同的结果,自然也就会在形成不同的显意识体验中,形成不同的潜意识与思维意识的认知与行为。

    就像正常人对烟酒茶等许多事物不同的反应一样,有的人因为生理感知,对其反应良好而喜欢,有的则反之而讨厌。有的虽然讨厌,但在逐渐接触与潜移默化中,又因为导致生理感知的变化,而形成良好的显意识体验,最终又由讨厌逃避变成喜欢。但有的人因为对烟酒茶生理感知差异过大,却很难在潜移默化中被同化!

    如果将正常人这种对烟酒茶的反应现象,再进行扩大,那不正如自闭症孩子在环境中,因为生理感知差异而导致由显意识体验,形成的认知与行为吗?

    反过来说,讨厌烟酒茶就代表生病,那么现代医学可以检查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