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十七

    六十七 (第2/3页)

来的时候锐意进取,为了超过上任的成绩努力提高良品率,两年之后就会慢下来,所以只有换。

    而且如果员工有什么不合格的,生产主管可以马上让他走人,大陆可以吗?没有压力,什么都干不好。

    领导如开茅塞,顿时和虞博士交流起国外先进的生产经验起来。

    两人谈的兴致勃勃,长久则是如听天书,昏昏欲睡。

    好不容易告一段落,总局领导谈起了正事。

    原来79年的时候,0521没出来之前,总局曾经会同国防工办、科工委联合为军用计算机进行了一次选型工作。

    当时选定的结果是以“两小两微”为发展重点,即仿NOVA和DEC的小型机,发展兼容英特尔与摩托罗拉兼容的微型机,明确了微型机和小型机发展要与国际主流计算机接轨,走国际兼容和开放道路。

    当时这个结果无可厚非,因为大陆的计算机产业只是一个萌芽,全国一年造的大大小小的计算机加起来也不过五百余台。

    但是长久的cpu横空出世,使得国产关键部件取得了重大突破,这就需要重新考虑了。国产的仿制机性能不稳定,故障率高,而且几乎全是手工作坊式的生产方式,极大的阻碍了计算机的应用普及。

    现在看来有了021处理器,至少微机可以脱离外部进口独立生存了,只要有软件大力支持完全可以抛弃已有的英特尔、摩托罗拉系统。

    而这正是军方所要求的,单芯片系统稳定可靠,体积小,除了性能不足以外几乎完美。

    因此总局就想将以021cpu为基础,做成通用单板机。

    谁知道长久插了一句嘴,说道:“如果有资金,或许我可以用021处理器做小型机,成本应该比现在小型机低,性能更高。”

    这让总局领导喜出望外,连连追问细节。

    长久于是叙述了自己的想法,就是用多个微处理器串联,齐头并进提供更多的计算能力和数据吞吐量。

    计算机提高性能无非就是提升处理单元的速度,又或者增加处理单元搞集成多道处理。前者以cray-1为代表,速度达到了极限,不得已使用了氟利昂冷却。

    而后者的最初代表则是71年美国人做的ILLIAC-Ⅳ机,这是一台采用64个处理单元在统一控制下进行处理的阵列机,名声不显。

    不过因为处理单元越多,则体积越大,成本成倍翻,在没有微处理器的时代这就是个噩梦,所以多处理单元的计算机不是太流行。

    直到微处理器的发明,使得集成多处理单元成为了一项便宜又简单的技术,在操作系统的支持下,几乎是个人就能组装出一部阵列来(有点夸张,不过现在的确是这样)。

    不过在现代,二者几乎无法分别,多处理技术已经成为了一种标准,如果不支持多处理,那就是个渣。

    曹长久就是这个意思,不过他思想更激进,要抄袭就要抄的彻底点,他直接把刀片式的架构给提出来了,虽然他自己并不十分了解其中的奥妙。

    说到刀片式系统,又得引出一个大英雄,那就是美籍华裔科学家陈世卿。

    陈博士拿手好戏就是超级计算机,当年在美国开创IT盛世的华人当中有两个高峰,那就是王安和陈世卿。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