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二章 傣汉情深

    第六十二章 傣汉情深 (第3/3页)

省探亲回来,买了一些织网用的鱼线和缝衣机线,全给了她们,她们对这些东西喜欢极了,因为市面上根本没有。

    我们见他们特别喜欢白色的鱼线,于是写信给招生的哥哥,从老家寄来了十多斤鱼线,送给了傣族朋友,他们如获至宝,比得到黄金还高兴。因为在勐巴拉那西是绝对看不到这东西的,以后我们每年都为他们买一些鱼线。

    如今生活困难,她送来鱼,还不忘带些葱、生姜、茴香等香料,外加几个辣椒,老人家想得多周到啊!鱼多了,可烤成鱼干,孩子有吃的了,家庭也就常有笑声。场里、队里虽然都养了鱼,但只是在过年、过节才能见面。

    有一年,邹招生去县城办事,要过南腊河,水齐胯深,没有桥,她与另一个女同志手牵手壮着胆子过河,忽然,招生踩在一块大石上,脚一滑,人就被水冲走了,说时迟那时快,一个过河的傣族男人,见此情景,奋不顾身地跳入河中,向邹招生追去,好不容易把招生救上了岸,是傣族人民给了她第二次生命,由于语言不通,我们连救命恩人叫什么、家住何处都不知道。

    我们同老咪陶一家的情谊,直到我离开永春农场。临走时,我送给她一个大木箱及一些衣物等,她拉着招生的手紧紧不放,难过地哭出了眼泪。

    一九六八年,上级发出了“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的号召,从此,大批知识青年来到了农村、农场、边疆,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

    南诏省总局前后接收全国各地来的知青11万人。永春农场前后来了二三百人,大多数分配到各生产队,少部人分配到场部工作。

    知青的到来,给闭塞的边疆带来新观念、新文化、新技术,促进了边疆文化教育和经济的发展。

    广大知识青年在老工人扎根边疆、保卫边疆、无私奉献精神感染下,积极参加队里的生产劳动,成为新一代拓荒者。广大知青为祖国的橡胶事业流血流汗,吃了不少苦,甚至伤残,涌现了一大批劳动模范,成为大家学习的好榜样,我对他们也十分赞赏。他们年纪都在十六岁到二十来岁,离开大城市,远离父母,每天要同老工人一起劳动,生活又十分清苦,文娱活动是“荒漠”,能经受住考验就不简单了,后来一些人入团、入党、提干,成为知青优秀代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