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章 王家丧事亲戚夺财

    第十二章 王家丧事亲戚夺财 (第2/3页)

花号令,如有违背杀无赦。”

    郑怀恩低头“是,奴才这就去安排。”打发完来王家闹事的人,几个人到了后堂,王家兄妹再次下跪致谢,赵戎苦笑不得的拉起他们,怎么还没完没了了。

    只好对王落衡问道,“不知道伯父临终有什么话没有?”

    “有,父亲说倘若出殡,棺材出不去要拆掉东影背墙,从正门出去。”

    王花叹息一声,“我这个不孝子,生下来就乱花钱,对父亲的话一句也没听过,他让我往东我偏往西,他让我赶狗我偏撵鸡。最后连父亲面都没见到。好,这次我就听父亲一句话。拆东墙,走正门,不能让父亲失望。”

    赵戎听闻王花真情流露,想起自己未见面的父亲,不敢接话。遂又问那王落衡道“还有什么吗?。”

    王落衡道“本家人可用则留琅琊,本家人不可用则南迁。他已经在金陵置办了一份产业。现在看来王家人巴不得父亲早死,好瓜分我家产业。只好变卖家产,携带近支同族南下金陵了。”

    第二天,王家开始正事置办丧礼,毕竟是世家大族,在那个时期世家掌握着话语权,教育权,还掌握着官员选拔权。门生故吏遍布朝业,很多寒门子弟,也得依靠世家举荐才能谋得一官半职。除了官员,还有各地的商人,多半也仰望世家大族的鼻息过活。一天半天肯定不能结束,少说也要准备办个十天半个月。

    灵堂已经布置完毕,丧礼所用物资也已采购妥当。王落衡在王花不在的日子里把家里安排的井井有条。

    然后是报丧。光是报丧名单就逻列了整整二十卷。成百上千的奴仆骑着快马奔赴各地。

    然后是报庙。过去人们相信有着土地神的存在,全国各地都建有土地庙。但北方的民众认为,人死后并没有直接上路,而他的灵魂是暂居在土地庙中的。据说阎王爷管人生死,土地爷是他手下的地方官死者鬼魂见阎王前,先在土地庙羁押三天,报庙就是把死者的鬼魂送到土地庙里。报庙的核心是“送汤水”,也用叫“送浆水”的。什么是汤水呢,就是稀饭。有的是半生半熟的,有的干脆就是三勺水加一勺米,连煮都不煮。将汤水洒在土地庙的四周,也有的地方走一路洒一路。送汤水的目的是为了避免鬼魂饿着。过去,每天要送三次,每次都是浩浩荡荡的队伍。去的时候不能哭,回来却要哭一路,叫“走哭”。谁报。当道士做超度时,由长子端着灵位,由道士敲锣打鼓前往土地祠报庙,燃香点烛,鸣放鞭炮,焚烧纸钱,并由道士做报庙法事。有的地方规定,女人不能参加报庙。也有的地方规定,全体孝子女必须全体参加。民间自己报庙时,有的地方规定,要请一位年纪比较大的人打头,一手提着盛满浆水的瓦罐,一手执木勺舀浆水沿途泼洒,给野鬼游魂,所有眷属男前女后,一行尾随。比如,有的地方规定,丧家要请一个领庙人,这人一定不是本家人,是不带孝的人。他手里提个灯笼,喊一声“走啦”,所有戴孝的男男女女,排成一字长队,浩浩荡荡地跟在领庙人后面,直奔小庙而去。

    也有的地方是分别由长子、长女带领到土地庙报庙。还有的地方规定,长子领队,长女洒汤水。什么时间报。这个差别就比较大了。有死亡就报的,报完才能小殓,也有小殓后立即报的。也有在第一天晚上就报的,还有第二天晚上报的,甚至还有第三天才报的。总之,各地的习俗不一样。

    入殓:事前孝子孝孙(男丁)穿孝服由吹鼓乐师导引到平时吃水的井里或塘里用水桶取少量水,丢几个铜钱或镍币到井里或塘里,俗称“买水”。将买回的水为死者洗澡,俗称“抹三下”。在县城,买水之前,由吹鼓乐师导引殡葬人员抬着空棺到街上游一趟,俗称“游材”。入殓后到出殡前灵堂要点长明灯,棺材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