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天见报

    明天见报 (第2/3页)

说,不行不行!这只是一条社会新闻,发在小报上供人取乐还行。兄弟,你怎么越写越回去了?要适合党报特点啊!不能把基层干部的觉悟弄得太低,都见钱眼开似的。他发现裤子口袋里有钱,应该立即想到丢钱的人肯定会很着急,千方百计以最快的速度找到省里那位捐裤子的干部,把钱退回去。你再改改吧。

    通讯员像是一下子醒了酒,不好意思地笑笑,说,明白了,明白了。记者仍旧歪着头打他的瞌睡去,通讯员便去修改稿子。他想既然如此,省里那位干部夫妻间的误会就是蛇足了,去掉罢。毕竟是多年的老新闻工作者了,一点即通。

    记者再次接过稿子,点头赞许道,好多了,好多了。但仍不是太满意,说,最好这样,发现裤袋里有钱的不是乡**干部,而是灾民。这样一写,效果又不一样了。你说呢?通讯员连忙点头,表示佩服。

    你慢点动笔。要写些曲折,文章才耐读。党报也不能总是板着脸孔说话嘛。比如说,灾民家男人发现了这笔钱,立即表示要退还人家。但他老婆不干,两口子争了起来。孩子们要读书,的确需要钱。这钱不是偷的不是抢的,怎么用不得?俗话说,捡得钱,买得盐;捡得钢,打得枪。最后,男人做通了女人的工作,把钱退还了。这样写,真实些。记者说。

    通讯员早沉浸在创作的冲动里了,手几乎抖了起来。是啊是啊,谁不爱钱?人之常情嘛!既要写出金钱对人的诱惑,又要反映灾民的高尚情操最终战胜了私欲。这样写,就深刻多了。他于是写道,这位灾民的三个孩子都在读小学,学费没有着落,他们多么需要这笔钱啊。但是,人家省里的干部一片兄弟情,阶级爱,向我们伸出了援助之手,捐衣捐物,我们怎么能够这么没觉悟呢?最后夫妻俩连夜把钱送到了乡**,托乡**干部感谢省里干部的亲切关怀。灾民是否要给省里干部写封感谢信托乡**领导带上去呢?通讯员征求记者的高见。记者大摇其头,不好不好,这样落俗套,倒显得不真实了。真实是新闻的生命啊!

    记者打了个极舒服的哈欠,似乎醉意顿消,便站在通讯员身后,望着这位仁兄笔走龙蛇。突然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