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卷 信念 第二十八章 评审

    第一卷 信念 第二十八章 评审 (第3/3页)

十行就能看出高下,遇到感兴趣的多花几分钟细看,遇到胡说八道的扫一眼就过去了,一天阅卷几百篇,虽说累但是感兴趣。

    这边的人流阅览几百,那边的人流阅览几百,十几股人流阅览过的总量加起来,一天阅卷五六千,如果质疑别人阅卷错判了好坏那就是自不量力,天下士人出自一个体系,学的都是石刻文库的传承,三十一万人看一个人的考卷评判高下和三百人评判高下的结果不会有大的出入偏差,不会有怀才不遇的错判。

    六天初评得到八千多晋级考卷,士人不由得惊呼这天下真才实学之人太多,治理一个小国往往两三个大家太师这样的能人已经显得浪费,大如梁国不过梁阔海一个半圣,而且还是学地理的。

    天下多少个国家不知道具体数字,至少估计有四五百,八千优秀士人就是均摊也要一国二十人左右,还有那么多没来呢,可见不能小觑天下高人,圣地就在旁边,那里士人一万多,按这个比例,圣地有接近四十个高人,这得多吓人。

    休息一天进入二审,八千多考卷一个个推敲很费工夫,耗时九天选出三千一百四十七份晋级,到了这一步已经很难立判高下,看这个不错,那个也不错,新国没提要求,只说了一个月为限,按这速度会有两千多人被新国认可,这是要一网打尽天下英才,士人心中既喜且忧。

    喜的是被人认可,忧的是故土母国!

    三审时士人自觉没资格的已经退出绝大部分,再笨也知道自己的考卷不在里面,而且自己的水平去评价高人,不谈水平问题,单是格局已经落了下乘,人家说的话莫测高深,听都听不懂怎么评判?就算大白话听得懂,人家话里的意思能不能理解?

    一万多人阅卷七天,距离一个月期限还有五天时间时给出了两千零九份考卷,最后愿意继续参加公审考评的人不到一千五百,因为方向上最后的这些考卷所思所想已经可以归类,一种是认可新国,一种是认可齐天子,最后一种独辟蹊径算是一大类,其中细分也不过三种:其一类似元国,其二类似望海国,其三类似白山国。

    同一个思想不需要那么多代表,如果不是考卷太多需要人手,而且只有五天时间考评,几十个人就够多了。

    既然只有这些思想方向,为什么会有两千多人的考卷晋级?这就得说新国的手段高明,比如说一条渠两个村这道题,判例之精彩是一方面,各种思路都能实施且实用,凡是合格的都得留下。

    到了第二题,各国情况不同,富民强国的办法多种多样,被认可的都得留下,即使是在第一题的基础上选择第二题合格才留下,能拿得出第二题精彩答案的人会被第一题难住?所以筛不掉几个人,一共十道题,按这个路数筛一遍就有了这二千零九人。

    到了这一步,士子们再审视那四个老头和一个愣头青的时候不得不佩服新国的制度更严谨,从全世界选拔出来的这五个人没一个省油的灯。

    精彩越到后面越炫目,第四审的五天时间似乎每一分钟都牵动着所有士人的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