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的美

最新网址:m.kudushu.org
    生活中的美 (第1/3页)

    名词解释:

    美感:指的是审美活动中与审美对象同时建构起来的审美主体所呈现出来的存在方式和存在状态。它体现为主体直观到了超越现实功利、伦理、认识的自由人生境界,体验到了人与世界的存在意义而产生的自由感、幸福感和愉悦感。

    审美趣味:是个人在审美活动和审美评价中所表现出来的主观爱好和倾向,在一定程度上是主体社会性的显示,具有强烈的社会性。

    审美惊异:就是人在一定的现实境遇中由于与客体对象的直接契合所产生出来的一种迥异与日常生活经验的特殊心境。惊异既表现为客体对主体的召唤,也表现为主体对客体的向往。正是在主客体的这种刹那间的直接碰撞与神会中,激发起主体强烈的审美向往。

    审美体验:就是主体在具体活动中被具有某种独特性质的客体对象所深深吸引,情不自禁地对之进行领悟、体味、咀嚼,以至于陶醉其中,心灵受到摇荡和震撼的一种独特的精神状态。

    荒诞:源于荒诞派戏剧,是指不合情理与不和谐,其形式是怪诞、变形,其内容是荒诞不真,使人产生荒诞感,是对人生的无意义的虚无性的审美感悟。

    对比联想:是指由对于某一事物的感知和回忆,而引起与其具有相反特点的其他事物的联想形式,它主要建立在两种事物的性质和特征的对比关系的基础之上,其功能不在于强化对于某一事物的感受,而在于强化对这两种事物所具有的对立关系的理解和感受。

    移情说:是主观论者对于情感活动的本质特征及其产生根源的观点,它的主要内容是审美情感并非审美客体所固有的,而是主体在审美活动中将自己的人格和情感移入或投射到对象之中,与之融为一体,使对象呈现出人格化的情感特征。

    审美态度:就是指主体在摆脱了日常的功利和实用态度之后,所产生的一种观照、欣赏的态度。主体是否具有这样一种态度是主体能否与对象建立审美关系并进入审美活动的关键。

    集体无意识说:是由瑞士心理学家荣格提出的。集体无意识是由遗传保存下来的一种具有人类普遍性的潜藏于意识深层的朦胧精神。艺术家正是在它的驱动下进行艺术创作的,艺术起源于集体无意识。这种学说只是一种心理学的假设,没有足够的科学根据,也抹煞了艺术家的个性。

    意象:是一种心理存在,一个审美的表象系统,包括意与象两个方面。“意”指主体在审美时的意向、意图、意志、意念、意欲,表达的思想情感、人生体验、审美理想、艺术追求等;“象”,则指由想象创造出来的,能体现主体之“意”,并能为感官所直接感受、知觉、体验到非现实的表象。

    灵感:是艺术家在意象创造中,由于各种心理机制、功能处于高度协调的自由状态而突然产生的精神昂奋、注意集中、情绪激动、想象力空前活跃的一种思维活动的境界。

    审美教育:即美育,是以艺术和各种美的形态作为具体的媒介手段,通过审美活动展示审美对象丰富的价值意味,直接作用于受教者的感情世界,从而潜移默化地塑造和优化人的心理结构、铸造完美人性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最新网址:m.kudushu.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