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卷 酌水知源 第6章 道观后院

    第一卷 酌水知源 第6章 道观后院 (第2/3页)

仕途,隐居三十多年。他建乡学,收弟子,热衷慈善与教育,李时新等二十几名弟子都有所建树。每年都搭粥棚救济四方百姓。”

    这些,都不是魏有源当时所能知晓的。

    直到一个月后,师父林永和真人把一套线装版《三命通会》古本送到他手上。魏有源读罢之后,方感怀至深。如果说,之前他所学的推断技术只是一招一式的散打,那自此之后,他的八字批断才算真正有了条理,对八字的分析才更具层次分明,对其命局的推导也更加地丰富与完善。

    随着学习的不断深入,魏有源对自己之前所流露的不恭,越觉懊悔,并由衷地谴责自己的孤陋与浅薄。

    每每打开《三命通会》,映入眼帘——“育吾山人著”。

    在魏有源心中,这几个字,就指代了那些为易学传承鞠躬尽瘁默默奉献者的形象。

    ……

    魏有源的师父林真人,他出家前的名字叫林永和,FJ泉州人,因为年轻气盛,在家乡与人斗殴,外逃避难,方来到清源观落脚。

    当时,清源观里仅住着几名上了年岁的老道士。整个清源观断壁残垣,荒草遍地,生活和居住条件都不好,正好缺个得力的人手,就这样,林永和就清源观住了下来。

    在观里住了一两年,自觉风头过去,林永和便写信与家里取得联系。可没过一个月,家里人来信说,爹娘都己相继故去,所以,他干脆就此出家。

    后来,他的弟弟上清源观找过他,说是讨媳妇没钱,作为哥哥,林永和只能尽心竭力地帮衬一点。

    他的弟弟,就是林姨的父亲,林永平。

    那时,林永和只是一名道徒,辈份低,手头也没什么钱。就当时,整个道观也不宽裕,附近居民的生活不景气,烧香纸的人有,捐现金的人很少,打醮和做法事就更是寥寥无几。一年下来,就刚够维持几个人的日常生活用度,收支持平,积蓄不了多少钱。

    自打林真人接管清源观主持,己逾二十多年,而这二十多年,算是道观日趋繁荣与鼎盛的年月。伴随国家经济的迅速崛起,清源观的规模也随之越来越大,香火越来越旺。

    林真人的上一任主持,姓邹,俗名为邹世林。邹真人,接管清源观有十多年,他原是清源镇西边约20公里外的松坪镇人氏。

    在邹世林做清源观主持时,观里发生了一件小事,小到现在都没有人会提起它。可正因为这件小事,邹真人自觉卸任,将清源观主持之位让贤于林永和,林真人。

    事情的原委是这样的。

    邹真人在清源观当家时,他俗家有个侄子,经常来道观帮忙打杂,赚取些零用钱。这后生心眼多,比较鬼头,胆子也大。

    清源观有个后院,地处三皇殿与六石山之间,几幢典型的明代木质阁楼依山而建,十分僻静,又因光照不好,常年阴湿。据说,院内住着一名道观的监院,此人当时大约三十多岁左右,据说很有才识,但却是一个病秧子,冬月的炭火夏月的棉袄不离身,他大门不出,二门不迈,即便是观中的道士,对他的情况也不甚了解。

    这后院,每天除了送饭的道徒进出开一下院门,余下的时间,院门紧锁。

    邹真人的侄子,也不知从哪打听到,后院神堂香案上有一只宣德炉,他便心生窃取之意。他经常,假借陪同道徒送饭之名进出后院,实为探路,并趁机摸清后院状况。不久后,让他逮到一个时机,趁人不备溜进后院,到手后逃之夭夭。结果,把邹真人给坑苦了,退位后不久郁郁而终。

    照理,道观丢一只香炉没那么严重,而且在那年代,一只宣德炉也不值几个钱。但这事,就这么发生了。

    都是些陈年旧事,具体原因,也没有几个人能说得清楚,所以就不再有人顾问此事。

    但直到近段时间才听说,邹真人的侄子逃到外地后,拜一个风水先生为师,恰逢沿海地区大搞房地产开发,他的家居风水生意,也随之做得是风生水起。

    魏有源,虽然在道观里长大,但只要一提起后院,便会毛骨悚然。

    还在他刚上初中的时候,有一次,他曾和妹妹一起陪着一名道徒去送饭。

    走近后院的门前,四周静得瘆人,开锁推门声都让人有些不寒而栗。待跨过院门,前方是一处用鹅卵石铺起来的天井,两边是廊沿走道,即便是大晴天,那两边的走道也是湿漉漉的。院门隔着天井正对一处香堂,供奉着一尊神像。

    环顾四周,院内的桌椅摆放也算整洁有序。

    魏有源拉住妹妹的手,四顾张望,大气不敢出。不知从哪传来不紧不慢的滴水声,如泣如诉,充塞着整个院落,像是有一种力量不断地压抑着胸口。那声音错落有致,扣人心弦,魏有源心想,这或许就是“三怪”中的第一怪,后山的岩石会说话吧。

    自打进到院子,连个人影也没见到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