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38 “石碑”基站

    738 “石碑”基站 (第3/3页)

针结构,指向原始的0、0位,拨动这个球,载具就会跟着调整方向,然后用旁边的推杆操作前后。

    这东西虽然用的也是“矢量发生”动力,却只有前后可以动,牺牲了一定灵活度,但极大的简化了操作方式,哪怕穿着笨重的宇航服,也能单手控制整机。

    用车辆比较的话,两台任务载具是高档轿车,3号车就是拖拉机,说明书就三页,根本不用驾照。

    各种准备工作任务不少,宇航员们进进出出,第三天,才完成基本准备,留下一组继续完善,另一组开载具去搜索合适的任务点。

    任务点最好是岩质,然而受限于开门总时间,以及灯光目视搜寻的不可预测性,该阶段有限时。

    设备、时间各方面还是过于凑合了,在最亮的两颗星星里,判断出流放地本地对应恒星方向,在面朝该方向的区域搜索,实际到达范围后,能留给搜索的时间已经不多。

    第一组人一天半,第二组人坚持了两天,仍然没有找到合适地点。

    不到五十小时,其中在路上往返的时间都要扣掉十几个小时。

    真空说起来是想加速加速,想减速减速,可正因为当地重力太小,稍快就超过逃逸速度了,环游周期会比大行星上空长很多,反复加速和改变航向的话以现有技术支持力又很容易迷向。

    总之传送门开启位置不太好,搜索时间不够,折腾了两趟后启动备用方案,退而求其次,选择水冰层。

    要找水冰,自然要找陨石坑里的,虽然没办法用同位素测定年代,但陨石坑被撞击过,里面的水冰和其它物质会分离的更彻底一些。

    另外,陨石坑的形状,本身也能为“定向射频”提供一定的帮助,接收方信号会略好一点。

    地点确认时,已经是第十一天,因为准备工作做得够多,时间还够。

    花一天时间,卸载掉搜索用照明设备,把已经调试好的基站和任务车固定在一起。

    这个动作完全依赖宇航员舱外动手能力,简直是考古航天,好在大家都习惯了。

    任务主体安装基站的过程没有多少意外,面对零下两百度不知道经历多少年的坚冰,根本也没打算用电钻或凿子,直接就是模拟激光的魔法设备开孔。

    开孔过程气化形成的压力把宇航员吹飞了几次,好在所有人全程都没离开背包,可以自己飞,没有人员失踪的情况。

    发展了大几十年,最后就这么一哆嗦,做得还相当马虎,前路仍长得很。